2014年 1 月11日,人間佛教文學創作談話會於佛光山傳燈樓四樓集會堂召開,大師介紹《人生卜事》,並請與會大眾抽一張,大家開心的直說:「好準!」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2014年 1 月11日,人間佛教文學創作談話會於佛光山傳燈樓四樓集會堂召開,大師介紹《人生卜事》,並請與會大眾抽一張,大家開心的直說:「好準!」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7
人間佛教文學創作 7-6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1月11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提問六:大師吉祥!這兩天參加宗教文學研討會,聽了很多場論文發表,我們相當佩服大師能夠以淺顯生動的文筆,把深奧的佛法體悟自然地表達出來,而且似乎一點困難都沒有。我們做為學者,常常要寫論文、詮釋佛經,但是我們怕講不好,所以就想要把它寫得清楚一點,寫得深奧一點,結果寫得大家都看不懂了。請大師指點,我們要如何將佛經中的佛理表達得讓大家看得懂?
大師:佛經是專門的學科,就等於軍事學、科學、醫學,理若沒有通達,要想用淺顯的文字表達,也是沒有辦法。
佛法並不容易懂,像《金剛經》文字雖然淺白,每個字都認識,但是你要想講說其中的道理,卻怎麼都講不起來,因為它「字淺理深」。所以,我們要想通達佛學,除了聽聞,還要思惟,並且付諸實踐,所謂「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就等於看一篇論文,即使它的道理深一點,慢慢看,加以思惟,也會懂。難就難在寫論文的人總歡喜運用「比較法」。例如:「張某某說……但是李某某不以為然。李某某推翻他的說法後,張某某又怎麼說……」就是這樣辯來辯去的。
佛教裡有一門「唯識學」,「唯心」本來沒那麼難懂的,偏偏大家要研究有心?無心?結果這樣說、那樣說,橫說、豎說,說到最後就不懂了。像《金剛經》講「空」,實在說,「空是建設有」、「空了才有」,這有什麼難懂呢?但光是這兩句話,讓講經說法的人來講,就是講兩個鐘點,大家也還是聽不懂。為什麼?因為他就是要講了讓人聽不懂,才表示自己有學問啊!
你會提出這個問題,表示有菩薩心腸,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懂佛經。像本山編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就是想給大家懂得;現在將藏經標點、分段並且加以簡單註解,也是為了讓大家懂。
其實,有一些佛經,像《法華經》、《維摩經》都好懂,到底我們聽了多少遍,不懂也要懂了。但是對一個初學的人,他看不懂。那麼為了讓他懂,我就用了現代的方法,先提出問題,讓他覺得問題不錯,生起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想法,接下來他就會要求解了。
佛教的經典統稱為「三藏十二部經」。所謂「三藏」,就是經、律、論;「十二部經」,就是十二種體裁,例如「長行」,就像是現今的散文、小說,另外還有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等類別。
不過,就你剛才的提問來說,可以先選擇幾部比較容易看的經典來做詮釋,比方《維摩經》。其實,就像看《三國演義》,前面幾回,天下大亂,你打我、我打你,究竟誰打誰都不容易記得,會覺得不好看。但是看到二十六回以後,歸於三國,趣味就來了!因為讀者對裡面的人物都已經熟悉了。
閱讀佛經也是一樣,佛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個部分,一開始看或許會覺得不容易看,但是看了幾回後,就進入情況了。像《華嚴經》,光是一個善財童子就參了五十三位有學問的人,看他參拜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善知識的時候,或許還有不懂,但是漸漸地就容易懂了。
所以,在佛教裡有一句話,叫做「深入經藏」,藏經的含義豐富,你要能深入,等於水很深,你必須用長一點的竹竿,才能探測到它的深度。
提問七:大師,向您匯報,很多學者在寫您的人間佛教文學的時候,都有一種感受,您的作品是寫得如此漂亮美麗、通俗易懂,而他們撰寫論文卻要寫得深刻一點,這該怎麼辦呢?
大師:淺有淺的人用,深有深的人用,如同大學教官和中學教官的訓育法必然不一樣,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不過,由淺入深,慢慢地,也能讓人了解。
像幾十年前,《中央日報》連載了一部武俠小說《玉釵盟》,聽說連台灣大學的教授到學校都一定要先看一下《中央日報》。可以說,紫衣少女「玉釵之盟」的這個故事,雅俗共賞,大學教授、販夫走卒都能看。就等於吃花生米,國王、大臣吃來覺得香味撲鼻,平民百姓也感到津津有味;沒有貧富的分別。
道理有深奧的道理,也有淺顯的道理。一般說「度量衡」,要想知道水有多深,就用竹竿測一測;要想知道重量有多重,就用磅秤秤一秤;要想知道布有多長,就用尺量一量,在佛教裡,也有所謂「量」,其中「譬喻量」也就是透過譬喻,讓人容易理解道理。
過去托爾斯泰等作家寫的許多部小說,裡頭的故事大多引用自佛經,這都能對照得出來的。所以各位文學家,你們在探討佛經內容的時候,或許會覺得:咦?這在哪一本書裡看過?事實上,是因為佛學已經普遍在中國的文化裡了。比方說「因果」,哪一個人不知道「因果」呢?頂多是不懂因果的深和淺、廣義和狹義。
又例如「八道」。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講說佛法,有四個綱目:苦、集、滅、道,所謂「道」,就是道理;當佛教從西域傳到中國之際,由於西域胡人語言不通,他們講說「八道」,大家聽不大懂,就成了「胡說八道」,意思是「胡人說的八道」,但演變到現在,「胡說八道」則有罵人的意思,意指人亂說一通。
甚至今日,仍有很多西域的文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方我們吃的番茄、胡蘿蔔、胡椒、胡桃,都是那許多翻譯經典的和尚經過當地,把種子帶回到中國種植而有的。也不只有食物,佛教的繪畫、藝術、音樂、拳術等,影響中國之廣、之深,不但是文學,各種學科也都受到它的影響。
冀望各位編撰的《中國宗教文學史》,也能有「佛教」這一科,將來必然有益於研究學問的人的方便。先謝謝你們!
過去我出外弘法,在飛機上、船上、火車裡,經常都有人過來跟我說:「星雲大師,給我一句話!」我心裡就想:都快要到站,準備下車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怎麼能給你一句話呢?我又不認識你,連你做什麼職業、有什麼經歷,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後來我就寫了一百零八句勉勵的話,做成盒裝《人生一○八事》;不是卜吉凶,只是鼓勵。
(武漢大學涂險峰院長抽到:「不要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要住在慈悲喜捨中。」)
這兩句話恐怕是一百零八句話當中,含義最深的句子。
你們住在哪裡?住在台北、住在南京、住在北京……總之,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家裡有什麼?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愛情、金錢、物質會變化,不穩定,就如人家說的「煮熟了的鴨子還會飛」。所以,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不是不好,但不安全。要住在哪裡呢?要住在慈悲喜捨裡,比較保險。(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