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溝橋事件後,南京發生大屠殺,波及到故鄉揚州,日本軍人四處放火殺人。圖/李自健
外婆的「慧眼」,看出破銅也具有鋼鐵的質地,讓我在日後課徒或弘法度眾的歷程中,不輕易捨棄一人。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外婆的「慧眼」,看出破銅也具有鋼鐵的質地,讓我在日後課徒或弘法度眾的歷程中,不輕易捨棄一人。
生命教育 學習品人
信仰是超越言語文字,老太太虔誠禮敬,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善惡報應的觀念,能行善助人,我想,比一個知識分子自私自利、只想圖利自己的心高尚神聖多了。外婆,他到底是一個有信仰善根的人,雖然不識字,但《金剛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都會背誦,很多的偈語,他也都會唱,也唱得很好聽。
他對我們的教育,是一種鼓勵的教育。他也不會指使我們要怎麼做事,但是在我們工作中,例如:我掃地的時候,他就會說:「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讓人聽了很歡喜,覺得要掃得更好、更乾淨。一般人認為灑掃的「鄙事」,外婆視為是一種「品人」的方法,能不能成就,要從小地方著手。近年大企業在用人時,也都是從小細節觀察一個人有沒有用。有個公司在應徵新人,以擺放在門口的鞋子有沒有整齊,作為錄用的標準。他們的觀點是:「連雙鞋子脫下來都擺不正的人,如何放心交給他重要的任務?」
外婆經常帶糖果回來,有時候我也會拿一顆糖給別的小孩,他見了也很高興,會滿面笑容的說:「能分一點給別人吃,你很好啊!懂得結善緣!」外婆鼓勵我把擁有的分享給別人的教育,我覺得現代的父母如果能教小孩,把玩具、糖果,甚至把故事書、零用錢也分給貧窮的孩子,培養小孩「給」的性格,那麼,我們的社會是個溫暖互助的人間淨土。
有時候,賣小雞的來了,他鼓勵我:「你買一隻!黑的、白的、花的,給你選。」幫我出錢,讓我自己養。我養了幾次小雞、小鴨,細心的照顧牠們。他看出我對小動物的愛心,告訴我:「你要愛護牠,不要給牠餓肚子哦,要給牠有地方住,給牠睡覺。」他教我要愛惜生命。外婆的「生命教育」是成功的,讓我看到一隻缺嘴小雞,會替牠心疼流淚。如果我們的生命教育培養出的小孩心地柔軟,懂得愛惜小動物,那麼自然對人不會侵犯、不會去傷害人的。
記得,鄰家有個小女孩患有小兒痲痺症,常被一些頑皮的孩童欺負,嘲笑他,甚至用石子丟他。外婆叮嚀我:「你不可以欺負他,不可以看不起他哦!殘缺也是一種美麗。」是呀,外在的殘缺還可以補救,心靈的殘缺,像貪瞋痴、忘恩負義、對人的苦難沒有慈悲心,這樣的心靈殘缺比肢體的缺陷,更讓人痛心。
南京淪陷 劫後餘生
蘆溝橋事件後,南京發生大屠殺,波及到故鄉揚州,日本軍人四處放火殺人。外婆家很大,必定成為戰火下摧殘的目標。他召集家族說:「不要同歸於盡。」意思是說:「你們都往後方逃難吧,讓我留下來,我來看家。」他已經計畫要犧牲了。外婆一介弱女子卻不輸巾幗英雄的氣概,當時我感覺,外婆像大廳堂的神明,這樣地偉大、崇高。
日本人轟炸家鄉,把房子都燒了,四處有很多的破銅爛鐵,外婆從廢墟裡把它撿回來,重新再使用。他叫我們要愛惜,要節儉。外婆說:「破銅爛鐵也能成鋼!」他教我不要只看到表相上的「無用」,要能看到「無用的大用」。外婆的「慧眼」,看出破銅也具有鋼鐵的質地,讓我在日後課徒或弘法度眾的歷程中,不輕易捨棄一人。
1937年12月15日,年冬歲殘,我扛了一條被單,在大雪飄飄中隨著人潮逃難,第一站到興化。第一天就住在一個善人的寺廟裡,沒有出家人,滿清幽的;裡頭擠滿了逃難的人,已沒得地方住,就給我們住在水車棚裡,我們幾十個人,就在那裡安身,棚裡的空間很大,綽綽有餘。逃難的人如驚弓之鳥,有棲身處,大家都萬分感念這分萍水相逢的恩情。至於當時廁所、洗澡的問題怎麼解決的,已經不復記憶了。
當時,我們隨身都帶一個鍋,隨地二塊磚頭一放,隨便抓點草啊什麼東西來煮,填飽肚皮不為難也;冷天,大伙拾柴烤火取暖,還算能度日。遙望一百華里以外的南京城,火光沖天,布滿整個天空。
就像杜甫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場戰火不知要延燒到何時?留在家鄉的外婆可否平安?雖有母親在身邊,但小小的心靈,我還是時時記掛著外婆的安危,只是不敢開口詢問,怕給母親擔心。不知過了幾天,外婆找到我們,來到水車棚。
劫後餘生的外婆,告訴我們他一路驚險的情況,他怎麼逃出日本兵的槍炮刺刀。他說,日本人一到,就燒我們的房子,在門外圍滿了稻草,眼看就要把他燒死。那個日本人正要擦火柴時,剛好另一邊有個日本兵大聲的叫喚他,他趕緊放下火柴,跑上前去,外婆就趁「千鈞一髮」之際,逃開這場火劫。
二天後,外婆不放心家裡被燒得怎麼樣,想回家看看。那時候我十歲,我跟外婆說:「我跟您去。」外婆最初不答應,禁不起我的央求,我和外婆一起回到家。
家裡的屋子還在燒著,都過了大半個月後,為什麼?因為有黃豆、米穀在悶燒。後來日本人又來把外婆抓去,我在後面追趕,日本人就踢我、打我。他近六十歲的老人,日本人抓他去煮飯,我二度和外婆失散,認不得路,回不去逃難的棲身處,自此過著流浪亂走的日子。
當年我才十歲,和外婆走散了,心裡很想念外婆,但很奇怪的是,我並沒有害怕。因為,只要回想和外婆住在一起的清晨夜晚、外婆買回的燒餅油條、外婆在如豆的燈下,安詳的誦著經文的聲音,這些畫面和音聲具有強大的力量,讓我感覺外婆還陪在我的身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