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最古老糖果鋪Á La Mère de Famille的外觀。圖/林政儀
糖果鋪內部一景。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日前時序進入五月五日立夏,理當暑意漸濃,然而今年夏天第一個節氣的到來,並不令人溽暑難耐,反而因幾日降雨甚感涼意,望著窗上的晶瑩雨珠,思緒倏忽回到去年五月的巴黎行,正巧也是立夏過後才抵巴黎,抵巴黎幾日後,一場驟雨改變了原訂的郊外踏青,轉而造訪巴黎「最古老」的糖果鋪──Á La Mère de Famille。
花都巴黎,美好而浪漫,美食與時尚傲視全球,法式甜點之美譽更是聞名於世。漫步巴黎巷弄中,總能與巧克力店、糕點店和糖果鋪不期而遇,當中不乏享負盛名的老店,諸如巧克力名店:克里斯汀.康斯坦斯(Christian Constant)、米歇爾.克魯澤(Michel Cluziel)、讓.保羅.赫文(Jean-Paul Hevin)和帕特里克.羅傑(Patrick Roger),糕點店則有皮埃爾.赫爾梅(Pierre Herme)、拉杜麗糕點店(Ladurée),其中已有二百六十年歷史的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更是許多巴黎人的美好記憶。
去年造訪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打消了漫步前往的念頭,於是改為搭乘地鐵至普勒蒂埃地鐵站(Le Peletier),出了地鐵站沿著拉法葉路(Rue la Fayette)往東走,至法布爾.蒙馬特路(rue du Faubourg-Montmartre)往南行走,不久便來到位於法布爾.蒙馬特路三十五號的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
提起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一七六○年來自庫洛米耶(Coulommiers)的皮埃爾.讓.伯納德(Pierre Jean-Bernard)獲得王國檢察官批准的食品雜貨許可後,移居至巴黎,開始了他新的食品事業生涯,日後卻也意外地成為巴黎不容抹滅的歷史之一。
一七六一年,皮埃爾.讓.伯納德在法布爾.蒙馬特路三十五號開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逐漸受到附近居民的青睞。一七九一年皮埃爾.讓.伯納德的女兒珍妮(Jeanne)與位於聖安托萬街(rue Saint-Antoin)經營雜貨商的兒子讓.瑪麗.布里多(Jean-Marie Bridault)結婚,並生下兩人的女兒瑪麗.阿德萊德.布里多(Marie-Adélaïde Bridault),而後讓.瑪麗.布里多從岳父手中繼承了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
一八○七年瑪麗.阿德萊德.布里多(Marie-Adélaïde Bridault)接管Á La Mère de Famille且獨立扶養小孩,由於瑪麗.阿德萊德.布里多親切和善的服務,使當地人感受到如家庭的母親般溫暖,而獲得巴黎當地良好的口碑與聲望,由此瑪麗.阿德萊德.布里多便以「獻給家庭的母親」為意的「Á La Mère de Famille」作為糖果鋪的商標。一八二五年瑪麗.阿德萊德.布里多將經營權轉交兒子費迪南德.布里多(Ferdinand Bridault)與他的妻子若瑟芬.德拉方丹(Joséphine Delafontaine),經由兩人努力不懈地經營,深受巴黎作家和音樂家的青睞而聲名遠播,躋身名店。
然而隨著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以機器為主體的工業生產模式日益取代手工業,而法國糕點店和糖果鋪所倚賴的甜菜糖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進入了工業量產。這場工業革命改變了法國政府對許多民生物資嚴格的管制政策,更促使法國政府在一八五六年放寬對糖的管制,這個放寬政策使得一般法國家庭對糖製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亦讓許多糕點店和糖果鋪有了新的發展契機,Á La Mère de Famille糖果鋪在這個契機下,更加壯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