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魏晉名士與竹林七賢(上)

文/陳牧雨 |2020.06.09
3146觀看次
字級
三國之末,國與國之間的征伐不斷,到了魏晉之際,戰亂雖稍止,然而緊接著宮廷的爭鬥不斷,政權的更迭頻繁。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個人及家族的生命,隨時都有被褫奪被殺戮的可能。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三國之末,國與國之間的征伐不斷,到了魏晉之際,戰亂雖稍止,然而緊接著宮廷的爭鬥不斷,政權的更迭頻繁。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個人及家族的生命,隨時都有被褫奪被殺戮的可能。文人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為求自保,於是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躲到老莊思想裡面,開始流行玄學清談,不論時事以避禍;或藉酒遁世:或以行為乖張遠離現實世界的糾纏。

當然,其中有人成功,因此獲得善終;也有人失敗,逃不了殺身之禍。

這些清談文人,因不涉入政治的紛亂,不追逐名利,且多精熟老莊思想,學識豐碩,因此也頗受時人敬重,稱為名士。

不過,為了沽名釣譽而模仿當時名士的種種作為亦大有人在。所以東晉王恭才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袁宏道也說:「世人但有殊癖,終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和靖之梅、元章之石,使有一物易其所好,便不成家。縱使易之,亦未必有補於品格也。」

整個魏晉、甚至南北朝充斥著許多這樣的名士,且造成風氣,稱為「名士風流」。更具體的解釋,所謂「名士風流」,是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名士們,他們的風度和習氣。

這個時代,有七個特別醒目且令人世所熟知且津津樂道的叛道名士,就是「竹林七賢」。

東晉孫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東),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這七人之所以會被歸於一類,應該是他們不僅互相友好,且常聚集之外,也有以下幾個相同的特點;

一、崇尚老莊思想,不僅熟讀莊老,而且都會對莊老的玄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常聚集討論老莊思想,稱之為「清談」。

二、都好酒,甚至成了癮。

三、行為乖張,背離禮教。

雖然以上三點,都是符合所謂「名士」的特色,其實都是離經叛道的不良行為,但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究其原因,應該是世人了解這些行為在當世只是為了自保所不得不的遁世手段。

另外,或許也是你我俗子不敢掙脫長期禮教的束縛,因而轉為羨慕及崇拜這些敢於背道的高士吧?

不過也有人認為「竹林七賢」相互之間其實並不那麼熟識,而是某些相似的特質而被歸為同類而已。

而且這七人也並不一起遊於竹林,竹林只是借用佛教「竹林精舍」的典故而已。

根據佛教的說法,「竹林精舍」(梵語:Veṇu-vana Vihara)又稱「迦蘭陀竹園」(Kalaṇḍaka Veṇu-vana)、大竹林精舍、大林精舍。相傳是迦蘭陀長者皈依佛陀後獻出的竹園,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專用的建築物,它也是後來佛教寺院的前身。所以,「竹林」只不過是指一個可以讓相同理念的人聚會討論的一個地方或建築物而已,不是真正的竹林。中國現代學者陳寅格就持這樣的說法。

當然,也有人認為竹林就是竹林,文人喜歡竹子高風亮節的象徵,因此選擇竹林為聚會的常所,也是理所當然。不過,竹林是否為真的竹林倒不是討論這些人士的重點,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模式,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