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母塑像。圖/宋玉澄
牌坊與陶瓷浮雕。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龍王廟,兩岸都有,君不見「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的歇後語,兩岸通用;而龍母廟呢?不僅與龍王廟毫無關係,且只在嶺南西江流域盛行,再輻射至兩廣、江浙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梧州古稱「蒼梧」,龍母廟源於先秦,始建於北宋。關於龍母的身世,晉朝沈懷遠《南越志》、唐代劉詢《嶺表錄異》,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乃至清代范端昂《粵中見聞》、屈大均《廣東新語》,以及廣東的《孝通祖廟舊志》、廣西的《梧州府志》、《藤縣誌》中均有記載。這些記載略有不同,但也有共通之處,並在梧州地區廣泛流傳。
傳說,龍母姓溫名媼,生於楚懷王辛未年(西元前二九○年)的農曆五月初八日。《孝通祖廟舊志》說她「甫生髮長競尺,儀容瑰偉」,自幼立誓要「利澤天下」。當時,西江流域還是蠻荒之地,各種疾病、水旱災頻仍,聰明勤勞的溫媼,率眾開荒墾嶺、辛勤耕作,治理西江,讓百姓得以安居繁衍,因而深受人們擁戴,成為部落的首領。
溫氏由首領變為龍母,則要從她豢龍的故事說起。據《南越志》記載:「居常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於水側遇一卵,其大如斗,乃歸置器中。」經過七個月又二十七天,那卵竟忽然裂開,竄出五條如蛇般的生物,溫氏把牠們視為龍子。五小龍在溫氏的教導下,善良孝順,長大後化作五條蛟龍。
之後,溫氏在五龍的協助下,帶領鄉親開山引水,治理洪災、為民造福,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尊稱為「神女」、「河神」及「龍母」。這些傳說,由歷代地方官吏上奏朝廷,龍母不但受到冊封,更被列入官方的祭典之中。
龍母經過歷史與文化的積澱,聲名遠播,成為西江流域獨特的宗教信仰與文化景觀,也彰顯了母性的寬容、和平與慈愛精神,由廟內古聯「孝廟著聲靈,果是感人懷母德」、「慈陵在心中,並非迷我信神權」,可見一斑。
現在的梧州龍母廟,占地約十萬平方公尺,建有牌坊、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鐘樓、鼓樓、塔樓等,以及三十八公尺龍母聖像,堪稱中國龍母第一廟。進入龍母寢宮,還可任意觸摸,祈求庇佑與祝福,例如:輕撫龍床,添福添壽添祿;摸摸龍枕,高枕無憂;照照龍母鏡,永保青春;摸得蓮子,連生貴子;摸得紅棗,鴻運當頭;摸得花生,生財有道;摸得鐵釘,添丁又添財。
梧州龍母廟的龍母文化,源自人類早期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此一民間信仰,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一環,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並足而立,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