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應世界經濟論壇之邀出席「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講「信仰的價值」,成為該論壇創辦42年來首度專題講說的宗教人士。(2012.09.11)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4
信仰的價值 2-1
「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題演說
時間:2012年9月11日
地點:天津梅江會展中心
各位嘉賓,大家好!
很高興今天有這個因緣,得以參加這場對引領世界經濟潮流,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並在這麼多專家學者、社會菁英及各界領導人齊聚一堂的場合裡,為各位主講「信仰的價值」。
近幾年來由於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席捲全球,造成世界性的經濟風暴,急遽加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固有的各種矛盾,使得原已存在的貧富不均、失業率偏高等社會問題更形嚴重。
值此全球經濟遭逢重重困境之際,此刻我們最急需建立的是一分提振信心與力量的信仰,因為信仰具有普世的價值,有信仰就有信心,有信仰就有力量;久遠以來人類就是因為對一些善美的價值有信心,因此可以改善生活,可以發展未來,可以增加福祉。
信仰能使生活美化,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內心是充實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充滿祥和;反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心靈找不到皈依處,他的人生是空虛的,他感到的世界是貧乏的,所以有信仰的人生才是美滿。
人生必須建立的信仰很多,例如:我們對國家的前途、對人類的未來、對社會的正義、對宗教的超越,都要生起信心;我們對造福人類的思想、學說、真理等,也要服膺、信賴。甚至對於能成為人間模範的聖賢好事,我們不但要信仰他,而且要心存恭敬。
信仰可淨化我們的身心,可以增進我們的道德,可以昇華我們的人格,可以做為我們生活的指標,我們對好人好事,對道德、因果,對慈悲、情義,對父母、朋友,以及家庭、社會,乃至對自己都能產生信仰,並且具足信心,彼此的關係就會和諧。
現在舉世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經濟,如果我們對經濟有信心,對自己的心靈寶藏有信心,那麼從自心本性裡開發出來的慈悲、智慧、道德、人格、平安、歡喜、自在、感恩、信心等,都將成為享用不盡的能源,這些都像永恆的太陽,又像流不盡的水源,可以助長我們人生不斷昇華、擴大,讓我們獲得永無止境的幸福與安樂。
下面我就以「心中寶藏值多少?」「享有世間知多少?」「結緣回向有多少?」「和諧禪悅共多少?」四點來說明信仰的價值。
第一、心中寶藏值多少?
如前所說,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無限的寶藏,如:慈悲的能量、智慧的能源、生命的能力、自我的信仰等。慈悲、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美德與財富,一個人只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而富有,內心就會感到歡喜與自在,所以心中的寶藏,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
遺憾的是,一般人往往不懂得開採心中的寶藏,整日裡只把這顆寶貴的心,用來「關心」自己的前途、命運、金錢,比較少去重視心靈的淨化。其實,「人心、命運、金錢」這三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中國的古哲也教導說「大德必得其命,必得其祿」,因此人生的財富,要向內求。
人生的價值,也不能只有向「錢」看齊,金錢以外,我們內心的滿足、身體的健康、心胸的寬大、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智慧的靈巧,這些都是無價的財富,只要我們的心靈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
「淨心」之外,同時也要懂得「發心」。我們的心「如田」、「如地」,世間的土地經過開發,就可以建築,就能利用;世間的田地經過耕耘,就能播種,就有收成。同樣的,我們只要懂得開發心田,內心的寶藏就能一一出土,心裡的能源就會源源流出。
記得數十年前,世界發生空前的「能源危機」,舉世惶惶不可終日,各國紛紛派遣專家上山下海,到處探勘,尋找能源。然而外在的能源即使再豐富,終究有告罄的一天;唯有我們內心的能源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心田裡最大的能源,就是信心。所謂「信心門中有無限的寶藏」,信心門裡的寶藏,要靠我們用信仰的手去取。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是人生最大的能源,信仰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煩惱解脫,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命有靠;有信仰,就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有信心,就有用之不竭的能源。
因此,世間的能源處處求,最終還是應該「反求諸己」,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我們把心中的慈悲、智慧、精進、忍耐、慚愧、感恩、惜福、結緣等能量發揮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開採能源的專家,我們的人生就會因此更加的富有與踏實。
第二、享有世間知多少?
在經濟學上有一條千古不易的致富祕訣,就是「開源節流」,能夠廣開財源,生財致富,這是人人所希望的,因為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金錢財富。
世間的財富,有狹義的、廣義的;有有價的、無價的;有有形的、無形的;有外在的、內在的;有自我的、公眾的;有一時的、永久的;有清淨的、染汙的。只要是用正當方法賺取,合乎「正業」、「正命」的淨財、善財,乃至智慧法財,都是多多益善。
世間的財富不一定全然為我們所「擁有」,如果懂得「享有」,其實比「擁有」更富足;懂得以「享有」代替「擁有」,就是精神上的富者。
在大自然裡,我們能享有的財富很多,例如太陽普照大地,帶給我們溫暖、光明,每個人都可以在太陽底下取暖,享受照明,太陽是大眾共有的。再如空氣普供大家呼吸、雨水普潤一切眾生,它們都是無私的分享給人類,我們同樣可以享有。乃至月亮、星辰、山川、河海、花草、樹木等,它們的養分、功用,也都盡情的提供人類享用。
除了大自然提供的共有財富以外,社會上士農工商的供應,乃至家人給予的因緣,我們在享有之餘,都要心存感恩,而且要知足,更要分享。
在中國大陸江蘇省的江陰縣,有一位吳仁寶先生,他把華西村建設成為「天下第一村」。為什麼能稱為「天下第一村」?原因是吳仁寶先生發財之後,不是個人獨享,而是分享給鄰居、社區,乃至整個村莊,他儘量讓財富為大眾所共有,讓大家分享,所以現在「天下第一村」已成為觀光景點,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爭相到中國觀看這個「天下第一村」。可見得財富分享,不是自己減少什麼,反而可能擁有更多。
財富要能與人分享,首先就是不能有自私的心,要「以眾為我」。像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懂得如果沒有員工,就無法創造財富,所以他們把利益分享員工,有的依公司盈餘發放年終獎金,有些公司甚至讓員工持股,員工自然以公司為家,發憤工作,努力經營,如此自能提高效率,創造利潤,彼此共享,甚至分享社會大眾。
其實我們平時常講「捨得、捨得」,肯捨,才能得。我們能把自己所得的財富與眾人共享,才會更有價值;而懂得分享的人生,自然也會比擁有更富足,更有意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