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面生活,要如何體會「無」的道理呢?比方說,家裡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說你幾句、怪你幾句,無關緊要,不計較;什麼人對你不好、障礙你,不要緊,我無瞋恨、無報復心。圖/Rogério Toledo
文/星雲大師
我們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面生活,要如何體會「無」的道理呢?比方說,家裡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說你幾句、怪你幾句,無關緊要,不計較;什麼人對你不好、障礙你,不要緊,我無瞋恨、無報復心。因為你把自己安住在「無」裡面,所以就很有力量;安住在「無」裡面,就會如如不動。若老想著錢、想著名,心裡患得患失,就不平安了。有錢、沒錢沒關係,有地位、沒地位沒有關係,有兒女、無兒女沒有關係,有人對我好、沒有人對我好沒有關係。凡事我都沒關係,我都不要緊,那麼我就安住在「無」裡面。
無不是沒有,一樣可以有錢,可以有功名富貴,有朋友、有愛情……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無,也就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農夫在田裡立了木頭人,鳥怕它,也就不敢來啄食了。但是儘管田裡有許許多多的鳥兒、花草,木頭人卻絲毫不為外境所動搖。
我們在世間的生活,如果有了般若,會怎麼樣呢?「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好像從萬花開放的花園裡走過來,卻一片葉子都沒有停留在身上。
深深體會「無」:無為、無動、無住、無念的妙處,我們也就常享受無的快樂。
我出家後就沒有回過我剃度的常住。幾十年前,我從佛教學院畢業,回到我的剃度常住禮祖。我常住上的當家師是我師兄,我一回去,他就找了一間小樓房給我住。因為只有我一人,房間又這麼大一個,顯得空蕩蕩的,於是師兄就在我的房間裡擺了很多罈子、罐子。我記得他跟我講:「這個是年貨!」就是過年時,招待信徒、客人吃的糖果、餅乾之類,他用個罈子把它們都封了,封好之後,再用東西蓋著,擺放在那裡。
我經常會肚子餓,肚子餓了,就下樓來到處轉,跑著、轉著就為了等飯吃。雖然我肚子餓,不過我始終沒有去開過那些罐子。
有一天師兄跟我說:「你很好。」什麼很好?他說:「我擺在你房間裡的那些蜜棗、桂圓,你都沒有吃。」「你擺在我房間的蜜棗桂圓,你怎麼知道我沒有吃呢?」他說:「我做了記號。」
這一下我感到好慶幸,阿彌陀佛!假如我吃了,這下還得了嗎?在我師兄面前一定要失去人格了。現在想想,師兄也不好,跟自己的師兄弟相處,還做什麼記號呢?
我一直不喜歡東西很多,希望東西很少;東西多是拖累、是罣礙,要無才好。或許各位有好多件衣服,現在要外出了,這件衣服、那件衣服不斷地挑選著,挑選到最後,卻沒有一件合適的。其實,並不是沒有衣服,而是不中意,人不中意之時,多、有也等於沒有。
我們出家人只擁有一件衣服很好,今天在這裡,明天到高雄,後天見什麼重要人物,都是穿這一件,心無罣礙。
不要以為「無」不好,認為自己很窮,常常沒有錢,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無錢不窮,無心,對於什麼事都沒有真心才是貧窮。想一想,哪一樣東西不是我們的?山河大地,清風明月都是我們的,虛空宇宙都是我們的,法界是我們的,所以我們不窮。所謂「無」,虛空無相,所以能生萬物,能有森羅萬象。
無心無相,無心就不執著,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你是我的兒子、女兒等等,出了家,我不這樣著相,那麼,天下人就都可以做我的父老兄弟姊妹了。我不執著哪一個位置、哪一件衣服才好,那麼處處都是好位置、隨意一件衣服都好穿,就能隨遇而安。
有一位高峰原妙禪師,他在一個山洞裡修行。為了不准任何人去探望他,他一上到山洞去就把梯子丟了,所以沒人有辦法上得去。他一個人住在山洞裡,要吃飯了,就從上面把繩子吊下來,拿一點東西裹腹充饑。住在山洞裡,頭不剃,鬍鬚不刮,衣服不換,也沒有水洗澡,更沒有個朋友和他談話。
他在山洞裡一住就是多少年。有一天他修行圓滿了,有人問他:「你住在洞裡,沒有水,沒有剃頭,沒有衣服穿,沒有東西吃,又沒有朋友,怎麼過日子啊?」「我有一個『無』很好。我不剃頭沒關係,我心上的煩惱早就沒有了;我不洗澡沒關係,我心裡早就清淨了;我沒有衣服穿不要緊,我用佛道來莊嚴身心;沒有人跟我談話沒關係,十方虛空、日月星辰、山林裡的樹木花草,這一切不都是我的道友嗎?我沒有感覺到缺少,我沒有覺得寂寞。」
所以,「以無所得」,就可以「菩提薩埵」了。
日本橫濱總持寺有一尊中國大禪師石頭和尚的肉身不壞舍利。我去過日本幾次,每次都會去頂禮石頭和尚。
石頭和尚十二歲時,就拜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做師父,但只親近了三年的時間,六祖就圓寂了。一個小孩能怎麼辦呢?石頭和尚本來的名字叫希遷,惠能大師要圓寂之前,希遷問他:「我出家以為能依靠你,現在你要圓寂了,我這麼小,怎麼辦呢?」
六祖告訴他,你「尋思去」。他以為師父的意思是叫他天天要參禪,要參話頭,要思想。從此以後希遷就天天打坐。坐了很久之後,一位老禪師對他說:「師父圓寂了,不趕快做點有用的事情,天天在這裡呆坐做什麼?」「我的師父叫我『尋思去』。」老禪師就指點他:「不是這個意思,你有一位大師兄叫做青原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六祖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南嶽懷讓,一個叫作青原行思),『尋思』就是叫你去找你的大師兄行思禪師。」於是希遷把二斤半的包包揹起來就找師兄去了。
這位師兄也是個開悟的大德。過去禪宗接引學人,人來了都要先給予考試一番。行思禪師看到來了這麼一個小師弟,就問他:「你從哪裡來?」希遷說:「曹溪來。」「什麼叫曹溪啊?」「就是你我的師父六祖大師住的地方啊!」
「從這麼重要的地方來,那麼你在曹溪得到什麼東西?」希遷回答說:「未到曹溪也未失。」意思是說,我沒有到曹溪去,也沒有失去什麼,我不必要得到什麼東西。我本來就有真如佛性,何必到曹溪去得這個東西,我不到曹溪也沒有失去什麼。
青原禪師再說:「既是如此,你何必又要到曹溪去呢?」既然沒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石頭希遷下面一句回答得很好,他說:「假如不到曹溪,怎麼知道沒有失去呢?」
真如佛性這個東西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無,說得什麼東西也不對,說失去什麼也沒有,無得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