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 172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4「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題演說 星雲大師 |2020.06.09 語音朗讀 179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人間社記者如地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4信仰的價值 2-2「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題演說時間:2012年9月11日地點:天津梅江會展中心第三、結緣回向有多少?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地方,文化、道德一定提升;貧窮,就會衍生許多罪惡。世界上,經濟蕭條的國家,人民所得偏低,國家太窮,固然是社會制度不好;過分的貧富不均,也是社會制度有了問題,所以經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要均平共享,要懂得結緣布施。布施結緣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人在世間生活,要靠許多因緣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時要與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首在布施。懂得布施,就是具有「物我一如,同體共生」的宏觀;捨得把我的財物與人共享,就能得到廣結善緣的好處。因為布施表面是「給」,其實是「得」;懂得「給人,其實就是給己」,就是最有智慧的富人。 布施結緣如同深井汲水,你愈是捨得提桶水給人灌溉、給人飲用,井裡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斷。所以人生不能只有看到黃金白銀,比黃金白銀更寶貴的還有布施的溫暖、結緣的感動;人生也不能光是看到別人的擁有,自己要懂得結緣,要做自己的貴人。布施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布施貴在一分發心,有時雖然只是少少的一點東西,只要誠心回向,所謂「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結果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回向就是「給人」,「給人」才能發揮經濟的價值。我在佛光山推行「四給」,就是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已經成為我們團隊的信條。甚至我們的僧團裡,一向奉行「利和同均」的制度,也就是對於施主的財施供養,不可私自獨享,要交由常住集中處理,要成為大眾所共有;透過經濟上的均衡分配,大眾才能過著「經濟平衡、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所以在佛光山,個人不要有錢,點滴歸公,要讓團體有錢,才能有所發展。「利和同均」的思想運用在社會上,讓有錢的人幫助窮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沒有經濟的壟斷、勞資的對立、貧富的懸殊等社會問題下,人人得其所應得,自然可以建立一個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會。第四、和諧禪悅共多少?中國春秋時代的名相管仲說:「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一個國家唯有經濟繁榮,才能建設「富而好禮」的社會。然而我們眼看著當代的社會,舉世人類由於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反而「人為物役」,無法得到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樂。例如現在全世界都流行使用「信用卡」,購物也採「分期付款」,結果大家每天為了償還卡債,為了分期付款,忙忙碌碌的生活,哪裡有快樂可言?現在的家庭,為了衣食住行,每日在柴米油鹽中汲汲營求,可以說不是忙得不亦樂乎,而是忙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因此,人類要想求得一分快樂,必須從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世間的物質有限,而人的欲望無窮。因此我們不能只是追求感官上的欲樂,要從淡泊物欲中,體會精神心靈上的安然自在;要從信仰的修行上,感受禪悅法喜。甚至不但追求個人的心靈富樂,還要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為舉世人類創造和平安樂的生活。我們在世間上做人,有各等的層次,就以生活來說,也有不同的層級。我想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信仰的生活要提升」。當我們能從世俗的物欲中超脫出來,能在信仰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從而獲得平安祥和的禪悅法喜,自然人人「自心和悅」,推及開來,必然「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以上「五和」是人間社會所追求的五種理想境界,人間唯有「和諧」,才能創造財富;有了財富,還要去促進社會的和諧。有了和諧,一切就會更具意義,更有價值。我們知道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和諧社會」,我認為這確實是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社會的不二法門。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謹以這四點簡單的表達一些個人的看法。請大家指教,謝謝大家。(待續) 前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 171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4 信仰的價值 2-1 下一篇文章 有佛法就有辦法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雲梯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9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10【詩】覺有情2025.07.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②【佛教管理學② 叢林系列】佛法的管理法①講演集─人生與社會 佛教的政治觀 4-4【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4-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4-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4-1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