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 文/蘇箏 |2020.03.24 語音朗讀 280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月形石柱。圖/蘇箏 全台第一座最特殊的考古現場。圖/蘇箏 蘭嶼雅美(達悟)族拼板舟。圖/蘇箏 石板棺葬模型。圖/蘇箏阿美族男子服飾與器具。圖/蘇箏 文/蘇箏卑南遺址 新石器文化遺址卑南遺址還有個特殊景象,就是月形石柱,是卑南遺址重要的地標,這些石柱都來自遙遠的中央山脈,順著溪流運送到部落,至於它的真正用途,到現在還是個謎。卑南文化典型遺物為板岩石柱、板岩石板棺、石槽。陶器表面大多沒有紋飾,但外型卻有許多種變化。尤以陪葬品中,常有精緻的玉器或陶罐。卑南遺址是卑南文化的典型遺址,是台灣考古學史上,最早被發現與發表的遺址之一。對台灣的考古學家而言,卑南遺址擁有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是目前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遺址,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挖掘範圍最大,以及最能呈現新石器時代聚落生活樣貌的遺址,同時,也是最早展開搶救的考古學範例,在考古學術史上,有一定份量的重要地位。卑南考古遺址村落裡的住屋毗連成列,南北軸指向都蘭山,且住屋坐西朝東,遙望溪流和海洋。村落是卑南族人生活作息、製作陶石器、紡織等,以及各種儀式活動的場所,而村落外緣是狩獵和種植穀物的區域。回溯到一九八○年,台灣鐵路局南迴鐵路工程動土,挖土機大肆挖掘破壞的結果,為卑南遺址帶來世紀浩劫。一群考古學家展開搶救遺址行動,其後陸續發現房屋地基、牆基、石窖與石板棺,其浩大場面為前所未見。出土的石板棺形式大多簡單,但有一些講究的石板棺內,出土大量隨葬玉器,包括耳飾、胸飾、頸飾、臂飾、腕飾,以及武器工具等多種殉葬物,式樣繁多且造型富變化,顯見卑南文化的玉飾工藝,已達到高度發展的水準,可被視為人類藝術的奇蹟。此一驚人的發現,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個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因而在一九八八年,經內政部正式公告為台灣地區一級古蹟。卑南文化的工藝特色,表現在玉器製作上,出土的玉器,從選取玉料到雕鑿成形,達到精美細膩的藝術水準,其中最特殊的一件是「人獸形玉玦耳飾」,造型上將人與獸結合成為藝術的風格,由此推想玉器在當時社會,是一種人、祖先、神靈、動物間溝通的媒介。月形石柱 卑南歷史見證卑南文化現存的月形石柱附近,就是當時史前村落的中心地帶,有連綿成列的家屋。村落內的主要建築,包括住屋、儲藏室,石板棺墓葬等,則大多分布在住屋之下。月形石柱是史前時代,卑南文化人的建築遺蹟,這一片板岩石柱,已經矗立地面三千多年。約在一百年前,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來到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的照片記錄。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曾經描述,他在卑南看到數不清的石柱,然而,曾幾何時,月形石柱竟成為僅存立地的卑南石柱,現在孤獨地豎立在鐵路用地環繞的土堆上,成為訴說卑南遺址數千年故事的起點。月形石柱的價值,不只在於石柱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象徵及紀念意義。它是卑南遺址的紀念性地標,期望能善加保存,永遠豎立在這塊土地上做為歷史的見證。文化公園 卑南遺址所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屬的卑南文化公園,面積約十八公頃,座落於台東市南王里,也就是史前時代卑南遺址所在地。公園位在卑南山坡腳,卑南大溪的河階上,倚山面海風景怡人,規畫為一座自然公園,以遺址為展示核心的野外博物館,同時,也是山海環抱的戶外歷史教室。走進卑南文化公園,予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新又自然,迥異於國內其他人造公園。為貼近史前時代的原始環境,公園內的人工設施盡量減低。除以卑南山為背景的大草坪外,大量栽植台東地區低地的原生植物作為修景。如今,這片森林已成為鳥類與昆蟲的最佳棲息地,生態日益豐富。卑南文化公園是一座大眾公園,從南側的入口廣場進入公園,左手邊的戶外表演場,是提供原住民歌舞的場地,往右手邊北望,是一片親切、廣闊的綠色草坪,早已經是台東居民放風箏和親子同樂遊戲的場所;靠近卑南山腳,是一片自然的原生植物林,四季有鳥飛蝶舞,適意徜徉中,令人流連忘返。漫步在卑南文化公園台灣原生植物茂密的南島風情中,順著鐵道枕木鋪排而成的棧道,會發現在田野中,有一座鋼製棚架,這是遺址精華區考古文物的挖掘現場,也是全台第一座最特殊的景點──「考古現場」,讓一般觀眾有身歷其境,目睹古卑南文化地下埋藏點滴出土過程,油然心生思古幽情與敬惜先人遺產之念。在發掘區內,保有昔時採挖遺址原貌,遊客可沿參觀區於棧道四周環走,前方出口可通往月形石柱及台東新站,展現綠色風情。棚架內北側,為考古工作人員的作業區,為運送廢土、清洗標本、測量繪圖等的工作空間。遺址發掘區內,依卑南考古方格系統開挖,目前已出土大量生活用的陶器、石器、獸骨、建築結構、儲藏結構。發掘區內,亦有摺頁說明,如考古現場與深坑發掘、考古現場與卑南遺址、考古現場與出土遺物,可以更深度瞭解考古現場及遺址發掘工作。遊客中心 卑南公園核心卑南遺址「考古現場」,持續進行的考古發掘,就像是為現代人打開一扇史前文化的窗口,從這個窗口有機會一窺史前文化的奧祕。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未來長期發展計畫中,將期望保存發掘後的現場,建置為「考古現地保存館」,讓遊客走入其中,看到考古發掘所揭開的卑南石板棺群,在幽暗、寧靜肅穆的氣氛中,懷想長眠於此的卑南文化人。隱藏在卑南文化公園樹林叢間的遊客中心,是公園的核心所在,為卑南文化公園辦公室和展示教育中心,主要展示卑南遺址的出土與文化內涵,及發掘的歷程與研究成果。展示廳入口,有考古發掘坑石板棺復原展示,以及卑南地層剝製斷面展示,讓遊客感受身處考古遺址的情境。遊客在這裡可以細細探索數千年的卑南史前文化,擁有一趟豐盛文化之旅。 前一篇文章 【大江南北】China與東田窖——閩南最大古窯群(下) 下一篇文章 【石齋夜話】 史新年繪寫中橫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7【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紀事】 北門家政女學校之裁縫課 【時光隧道】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飄茶香【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 作者其他文章【美哉斯土】馬祖地中海 北竿芹壁村【美哉斯土】紅磚古厝思故鄉【寰宇采風】越南會安古城【文化印象】望族大宅 里港藍家古厝(上)【民俗采風】 鎮風辟邪瓦將軍 【大江南北】 鳳凰風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