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China與東田窖——閩南最大古窯群(下)

文/洪少霖 |2020.03.23
1236觀看次
字級
窖址風貌。圖/洪少霖
窖址之一所在地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二、關聯

英都昭惠廟,位於英都鎮董山村。古時,英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驛渡,內陸所產絲綢、糧食、花生、薪炭、茶葉等不少物資,皆通過英溪運輸到泉州銷售及出口海外。昭惠廟現今每年有「拔拔燈」活動,即每年正月初九舉辦鄉村燈會,有燈會長龍、巡境祈福。它源於古代英溪內河運輸船夫的拉縴「拔船」,被國務院公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見證了七百多年以前它與刺桐港相輔相成的繁榮歲月。

汀溪窯與東田窖隔山相連,同屬瓷器產地。汀溪窖位於同安縣城西北七公里多的汀溪水庫左側,範圍綿延至古坑、嶺寨一帶,面積約零點五平方公里。一九五六年,修建汀溪水庫時發現,經鑒定是宋代瓷器生產作坊的遺址,現有窯基兩座,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暴露地面的各種遺物如碗、碟、盤、罐等殘片甚多,其中小碗片最多。瓷器釉色主要是淡褐黃釉,其次是青釉,還有灰白釉;飾技法多樣,有刻花、印花和劃花;紋飾有直線紋、篾點紋、卷草紋和菊瓣紋等多種。汀溪窯瓷器當時多外銷,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就是此窯產品。

在上世紀人民公社時期,廈門同安始歸廈門,它原屬南安。東田與英都相鄰,英都英溪水位較深,當年東田瓷及汀溪瓷,大都由藍溪及英溪承載,經過西溪入九日山梁安古港之金溪,從而遠銷海外。

三、國保

一九七七年,晉江(現泉州市)文物普查隊在東田南坑村對二十處窖址進行考古,從中採集了大量陶瓷標本,建立檔案。

一九九一年,南坑窖公布為第三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三年,福建省考古隊對南坑窖等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出土一批瓷器和窖具標本。二○○六年,南坑窖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三年,被列入「十二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項目庫一百五十處重要大遺址之一。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在古窯址的山坡上,雖然長著草木,但草下卻大都為陶瓷碎片。其範圍連綿數里,堆積層厚達一至五公尺,是目前閩南地區已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窯群,包含窖頭、火膛及窖前工作面、窖底等。

南坑窖址由廢窯堆積分布於大壩安、大場侖、土壟後、長安埔、槍仔嶺等二十餘處山丘,範圍約二十萬平方公尺。該窯於一九七七年調查發現,產品有青、青白、白三種釉色,胎骨呈灰白、白、灰色,器形有碗、洗、爐、盒、罐、杯、瓶、壺、碟、缽、盞、燭台、動物玩具等,以碗為大宗,裝飾技法以刻劃、模印並行。紋樣有纏枝卷草、篦點、蓮花、蓮瓣等。裝燒方法用匣鉢仰燒、匣缽覆疊、托座疊燒等。胎骨呈灰色、白色、灰白色等。生產年代主要在宋元時期,部分延至明代。產品在日本、東南亞等地多有發現,其中,宋元時期枇杷黃釉的青瓷碗、內底中央印「吉」字的青瓷盤、瓜楞狀的青白瓷盒等,深受海內外青睞。質量足與名窖產品相媲美,具有一定藝術價值!

四、意義

現今,藍溪畔上還保留著一個古碼頭遺址。新中國成立初期,僅溪西村就有三百多條駁船;到了一九六○年,還有一百六十多條。可見藍溪船運,其歷史悠久,古時繁榮。

正當南坑窯群進入鼎盛時期,元末一場戰爭阻礙了陶瓷生產力的發展,加上泉州發生了特大地震,黑蜂成災,把南坑一帶的古窯址推向消亡。明清時,當地只剩下三個瓷窯。十九世紀四○年代至八○年代,蘭溪興建的南安瓷廠(現已遷往水頭)頗具規模,產品暢銷國內十八個省市,海外十多個國家。

考古學家講述:南坑窖創燒於北宋,廢燒於元末。其被確定為外銷窖,產品主要遠銷海外,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阿拉伯海、波斯灣等地。它的存在為研究宋元時期福建陶瓷生產歷史、燒製工藝、海外交通和海洋貿易提供了重要確鑿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