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北京天壇祈年殿

文/黃筱婷 |2025.07.10
53觀看次
字級
祈年殿下方殿座為三層的祈穀壇。圖/黃筱婷
祈年殿不用大梁,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銜接支撐屋頂。圖/黃筱婷

文/黃筱婷

天壇,是位在北京東城區的一處皇家祭壇,在明、清兩個朝代,作為皇帝祭天祈雨的祭祀場所;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現存規模最宏大、級別最高的祭祀建築群。整座天壇公園面積有紫禁城的四倍大,古老的柏樹在公園裡比比皆是。

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一四二○),當時被稱為時「天地壇」。嘉靖九年(一五三○),北京城另闢祭祀地神的「地壇」,天地壇便改名為天壇。辛亥革命爆發後,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曾經到天壇舉行祭天儀式,他也是在天壇舉行祭祀儀式的最後一人。此後,天壇就再也沒有舉辦過任何祭祀活動了。

一開始,天壇便是要傳達出無人能及的遼闊與高遠,此外,在整體設計中,也可以觀察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點。整座天壇的建築結構,可分為「內壇」與「外壇」兩個部分,不過主要建築群多在內壇當中。

內壇裡有一座長約三公尺的中軸線,也就是名為「丹陛橋」的磚砌甬道,將內壇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丹陛橋北方,是以祈年殿作為中心的「祈穀壇」,乃是春天進行祈禱儀式的主要場所;丹陛橋南方,則是在冬至當天進行祭典的「圜丘壇」,圜丘壇中心有一座名為「圜丘」的巨大圓形石台。

許多人來到天壇,一定會特別前去丹碧橋北方的祈年殿參觀。這座殿宇共有三層,高度為三十八公尺,每一層的屋頂都鋪有藍色的琉璃瓦。原名「大祈殿」、「大享殿」的祈年殿,是天壇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築物,曾於清朝乾隆年間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只可惜到了光緒年間,因為打雷引發火災損毀,目前的建築是後來按照原貌重建的。

祈年殿內金碧輝煌,處處都可看得出皇家的貴氣。殿內地板中央有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刻有龍鳳的花紋;大理石正上方則是蟠龍藻井,藻井四周還以金色特別描繪出龍鳳圖騰,讓整座殿宇更添華麗。

祈年殿的殿座是三層圓形的祈穀壇,北邊原本放置有祖先牌位,後來全數被移至太廟擺放。另外一邊還有祈年門、宰牲亭和長廊等附屬建築,也顯示出古代帝王對於祭祀儀式的看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