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的「心」,究竟是什麼心呢?當然不是草木心、肉團心、緣慮心,甚至於不是堅實心,而是真心。
文/星雲大師
《般若心經》的「心」,究竟是什麼心呢?當然不是草木心、肉團心、緣慮心,甚至於不是堅實心,而是真心。真心是中心、是心要,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乃至整個佛法,都是以大乘佛法做中心。而整個大乘佛法,就是以般若經做中心。所以,以《般若心經》為生活的依據、生命的中心,是不會錯的。
心是這麼重要,但是人人都有心,卻人人不認識心;人人有個如來佛,可是如來佛是什麼樣子卻不知道,人往往都是在心外求佛。當然,現在也只有藉外面的佛做緣,來發覺心中的佛了。
說到「經」,佛說的叫作「經」,也叫作「契經」。「經」在梵語裡叫作「修多羅」,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契經」。契者,要「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能契合佛的心,契合眾生的根機,就叫作「經」;經者,經是路,修行要照著正確的路去走。
《般若心經》,般若是佛法的中心。經,就是不會改動,這道理、真理,不是你說理、他說理。這道理不分時空,這道理絕對是對的,在這裡說、在那裡說,都一樣;這時候說、那時候說,都可以,古今不變。比方說因果、生死、無常、緣起這許多道理,不會改變,在你、在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它有普遍性,它有辨認性,它有平等性,般若能成為真理。
《般若心經》,是講人生觀、宇宙觀。在《般若心經》一開頭:「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觀照自己在不在?有時候我們人在這裡,可能我的心跑到上海、跑到美國、跑到巴黎、跑回家去了。所以,我人在這裡,心也在這裡,不過旁邊若坐一個我不喜歡的人,我不自在;或者我坐的凳子高、低,我不自在;環境高低、大小,我不喜歡、我不自在。不自在,在人間就更苦了,你怎麼樣能觀照自己很自在呢?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很自由自在,提得起、放得下,我們說你要放下,放下大小姐脾氣了,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放得下,也才能提得起。
比方說,你出去旅行,你要帶一個皮箱裝很多用的東西,你要提得起;你提不動,就不行,不得不請人幫你的忙,才能出外旅行。回來了,皮箱你不能吃飯也把它背到身上,到廚房裡面也把它背到身上,要把它放下來,當得提起要提起、當得放下要放下,要提放自如,要提放得自由自在。觀自在,看環境我也自在,看人生我也自在,看財富我也自在,有或沒有,我都很自在。你建大樓,我建不起,不過沒有關係,你建大樓我不會嫉妒,因為你建好大樓,假如下雨了,我在你的大樓走廊上躲雨,你不會趕我走吧?所以還是對我有關係,應該我要歡喜。所以見到人家有不要排斥,不要不歡喜、嫉妒他,世間上所有的人的「有」,對我們都有幫助,都能對我們有利益。
關於《般若心經》的譯者:玄奘大師
當我們閱讀書本時,總會想知道作者是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一部經是佛說的,當然作者就是佛。不過,說到譯者,把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是哪一位呢?古代多位譯經家翻譯過《般若心經》,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師(唐.三藏法師)翻譯的。唐三藏不是《西遊記》裡的那個唐三藏,有部真的《西遊記》叫作《大唐西域記》,是由玄奘大師作的。小說的《西遊記》大家都看過,真的《西遊記》卻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玄奘大師的哥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當時玄奘大師十三歲,也想要出家。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要參加考試通過才可以出家。那時,唐玄奘也要參加考試,卻被考場中的人趕出來。為什麼?年齡太小,必須年滿二十歲才能出家。考官說:「你才十三歲,怎麼可以出家呢?」年幼的玄奘聽後,就在門口哭了起來。
主考官鄭善果看到有個小孩在考場外面哭,就問:「小朋友,你哭什麼?」「我要出家。」「小小年紀出家做什麼?」「我要紹隆佛種,光大遺教。」
主考大人一聽,「小小年紀就曉得要光大遺教,紹隆佛種。好!既然你有這麼大的志願,就特別給你開個方便門。」就這樣,玄奘出家了。
玄奘大師日夜精進用功,研究佛法,當他二十六歲的時候,感覺到中文翻譯的佛經裡有很多意思與佛法的根本精神不能完全契合,於是立志到印度學習梵文,尋找原典。
就在他前往印度的途中,走到一個關卡時,卻被抓了起來,官員認為他違法私自出境,因此不准他繼續再走。就這麼樣,玄奘大師每到一地,都遇到類似的問題,被關閉了許多時日。經歷多少次通關困難後,也有關卡的要塞司令被他的遠大志願所感動,同情他:「我準備個糧草,準備介紹信給你帶去。」
日復一日,玄奘大師行走在荒野漫漫的沙漠上,甚至不小心打翻了水囊,曾經四天四夜都沒有喝到一滴水。他也想過要回頭拿一點水,再往前走,但是又想:「不能!這麼多的困難都已經走過來了,不能再回頭。」於是他許下一個心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明明知道往前走可能是死,也心甘情願地往前走下去。
途中,玄奘也找了人帶路,但是帶路的人因為感到路程辛苦,竟起了惡念:「天天跟著這個和尚走,這麼辛苦,不如把他殺了,我還是回去吧!」於是便拿出刀來,在月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靠近玄奘大師,但是當他看到玄奘靜靜地坐在那裡時,卻又不忍心,步伐幾次進進退退。
唐三藏察覺怪異,問他:「你要做什麼呢?」僕人跪下說:「對不起,我生起了想要殺害你的心,我受不了這個苦,我要回去!」玄奘大師說道:「沒關係,你回去,只要你不殺我就好了!」最後玄奘一個人獨自往前走。就在抵達高昌國時,國王卻要求他招親,當然玄奘不同意。但是國王仍一再勉強他,玄奘只有用絕食表明心志,最後雙方勉強地談論條件,國王邀請他在當地講經一個月,再讓他到印度去。
到了印度後,玄奘大師在當地學法十幾年。佛陀的八大聖蹟當中,有一地方叫作那爛陀大學,過去最盛時有三萬多個學生,有名的戒賢論師、玄奘大師就是在那裡學習的。
玄奘大師學成之後,在歸國途中,幾十個國家的國王,帶領著大臣們圍繞在他的座下聽經。玄奘大師研究唯識,如同科學家為研究下定律一般,也作了定律。他說:「誰能把我這個定律推翻,我玄奘就砍頭以示供養。」但是宣告的牌子懸掛了幾個月,好辯的印度人,卻沒有一個人敢跟他辯論。
玄奘大師回到長安後,翻譯經典七十幾部,一千多卷,最有名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唐玄奘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他去世的時候,有一百多萬人送葬;為他守墓七天不離開的,有三萬多人;唐高宗大哭三天不上朝,並且說:「我失去一件國寶──偉大的玄奘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