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源自於北方黃河流域一代的所謂中土,也就是中原。一直到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原戰亂不斷,最終匈奴攻破中央朝廷。於是在晉建武年間,司馬睿率中原漢族士族臣民從西晉京師洛陽南逃。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晉元帝重建朝廷,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中國文明源自於北方黃河流域一代的所謂中土,也就是中原。一直到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原戰亂不斷,最終匈奴攻破中央朝廷。於是在晉建武年間,司馬睿率中原漢族士族臣民從西晉京師洛陽南逃。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晉元帝重建朝廷,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國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大規模南遷。
這次的南遷的群眾盡是名門世族大戶、官宦士紳,故有「衣冠南渡」之謂。同時「衣冠」象徵文明,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同時也帶動了江南經濟、文化的興起。也因此,「江南」從此躍進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由於江南的文化人情,甚至風景山川盡屬溫婉、柔媚之美,甚迥異於江北的剽悍、壯闊。因此也產生了許多歌詠江南的詩文,讓江北人對江南有了浪漫的幻想與期待。
其中最有名的是柳永自創的新聲〈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此詞流傳廣遠。據說多年之後,金主完顏亮讀到詞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十分羨慕江南的美好,興起了投鞭渡江的征戰野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事實並不可考,不過通過柳永的詞作,「江南」確實在中國人的心中,烙下了難以磨去的美麗身影。
除了柳永的〈望海潮〉之外,歷史上有名的「江南」詩詞也很多。比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宋代王禹偁〈點降唇.雨恨雲愁〉:「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等等,都可看出「江南」總與「水」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連結關係。
確實,江南多水,因此孕育出中國人心目中最美麗的江南風光代表:「西湖」。
蘇軾這樣描繪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然而,畢竟西湖是個風景遊覽區,並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真正的江南水鄉,事實上,應該指的是許多依水而居的小鎮。居民枕水築屋,居家後面就是小河,吃的用的盡取諸河水。船影並水光搖曳,小拱石橋橫河而掛,樹影、屋影、橋影倒映在水面,交織成一幅幅江南水鄉的美景。
類似這樣的江南古鎮,比較有名的如:周莊、同里、甪直、西塘、烏鎮、南潯、千燈鎮等散落在浙江及蘇州一帶,除了吸引許多懷舊的遊客前來觀光,並且也成了近代許多畫家描繪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