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Park Jaehong
圖/漫遊者出版社提供
《白》
圖/漫遊者出版社提供
文/廖淑儀
打字的時候,把寫過的字反白,按下del是刪除,按右鍵就複製貼上,但也可以修改,可以標示重點,可以盡其所有電腦的功能……白是永恆嗎?白是不是總和?許多事物的總和,或表面,或內在,是傷痛,是死亡,是生命。
韓江把生命的詮釋擁在「白」顏色裡,透出許多不同的光譜。
捲進不同生命情境
曾經以為白就是白,清晰潔淨,走入韓江的書裡,才發現「白」從不單獨存在。未曾想過「白」可以這樣書寫,白是情感的連結。一開始是「襁褓」,從一個出生幾個小時、在母親懷裡死掉的「姐姐」的悼亡開始,「白」有了許多層次,可以連結母親的痛苦,可以連接自己的生命思考,連結在某個城市裡所看見的死亡與重生,乃致戰爭的傷害,人的行走與經歷可以四面八方,但痛苦永遠如影隨形,或者說死亡的陰影如影隨形,又或者說光燦如白的生命總有陰影隨行,就像走入黑暗中,總有白色相隨「在黑暗中,有某些事物看起來很白」,白是某種顯影,某種還存在的事物的象徵,拚命活著的生態鄰近著已然絕望的意願,掙扎與痛苦相鄰,快樂與悲痛並列,韓江的書裡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卻是一步一步,就像那裡面一篇篇的短文,捲進不同生命情境的感受,細緻又鋒利。
因此「生命」在這本書裡,拆解成許多名詞:嬰兒服、鹽、雪花、冰、笑得很白、蠟燭、骨灰、煙霧、所有白……就形式而言,像是短片在腦海中滯留,又像是詩篇,每一篇帶有一個白色的印記,因此可以串聯。它並沒有要整合什麼結論,有沒有要藉「白」窮盡意義,一切就像是她的思考附身在「白」上面,有一種生命的體驗從她身上汩汩流出,分量不是太重,但也不輕,彷彿有一條白色的光路,旁邊有個嚮導,悠悠地講出這一路上白色的象徵意涵。
是這樣奇特的一本書。
寫出峰迴路轉色彩
評論都說《白》是本小說,小說敘述者藉著小時候在媽媽襁褓中死去的「姐姐」,對生命提出了一系列的關於生與死的觀察。
但我看著,覺得它更像從身體裡流淌出來的一股喃喃自語的生命動力,它繞著死亡轉,但從死亡裡卻看出許多依稀的色彩,像是蝴蝶,像是對永恆的辯證,像是在死亡上面接續著重生的意象的城市,像是拐個彎就經歷新生「假如人生並非延伸出去,……突然回過頭看時,女人說不定會體會到:過去自己所經歷的任何事物,已經走進無法進入眼簾的嶄新局面中。說不定柔軟又強韌的淡綠色春草,正代替雪或霜覆蓋那條路……」在看似淡然而實際強悍的生命陰影中,韓江最後寫出這樣峰迴路轉的色彩,是令人驚喜的。
和許多關照生命的書寫或影像相比,韓江顯得特別,她不特別眷戀、也不慨歎「時間」的書寫,她的語調更平穩,更像在當下,走著走著,感官攫取了某種「白」的視野,就此延伸寫下,也因此她的書寫更像是對個人生命經驗的導覽,勝過對生命普遍性的感嘆。甚者,文字的精雕細琢,也像在書寫中立即結晶的感覺「呼吸時,我在每一個瞬間都清楚感受到正在活下去的事實。」「此刻,那女人保留任何可能的答案,繼續前進。離開在淒涼與美麗之間,半結凍的沼澤。」意象與物質凝縮在她的字裡行間,就像「白」在所有的事物與意義裡,你必須走進去,才能得到答案。
在《白》這本書裡,我彷彿不曾走在實質的地面上,而是走在抽象的意義裡,不斷反芻,所有反白的詞彙到我面前來時的所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