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雲上的阿里》和《媽媽還沒回來嗎?》用圖文編織 愛與等待 文/李明足 |2019.05.26 語音朗讀 66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媽媽還沒回來嗎?》圖/親子天下提供圖/親子天下提供 《雲上的阿里》圖/親子天下提供 繪圖/城井文 圖/親子天下提供繪圖/金東成 圖/親子天下提供 文/李明足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剛過不久。繪本裡描述母愛的故事許許多多,有的甜度破表,有的夾藏教訓,這類書在孩子手中很快翻過去,隨口一聲:「看完了。」就放回書架。所幸更多好繪本是甜而不膩,大人小孩都歡迎。 還有另一類繪本敘事看似不夠甜蜜,隨著故事的走向,孩子將看到親子擁抱畫面外,令人尋味的親情。我特別喜歡和孩子共讀這類繪本,在閱讀過程或讀後,孩子常常會提出一些大人意想不到的問題。思考與討論在共讀中一再發酵,有的孩子為了要表述他的想法,從內文到封面、封底、蝴蝶頁找出圖文的蛛絲馬跡。一本看似簡單的故事書,在這時刻就顯出它的不簡單。《雲上的阿里》和《媽媽還沒回來嗎?》就是近期我與孩子們討論最多的兩本繪本。 等待,因為想念,因為愛 《雲上的阿里》小綿羊阿里在雲上看著因為失去孩子而頹喪的媽媽,他修剪身上的羊毛,編成長長的繩子,只為回到家裡抱抱媽媽。孩子的想念也鼓舞綿羊媽媽走出家門(走出悲傷),一件為阿里編織的毛衣傳達媽媽的愛,安慰了阿里渡河那惶恐的心。 《媽媽還沒回來嗎?》一個小男孩在寒天中站在電車月台上,焦急地問:「媽媽還沒回來嗎?」有的電車長冷冷地反問:「我認識你的媽媽嗎?」有的電車長安慰他要乖乖地等候。小男孩凍紅鼻子縮著身軀,就這樣等著等著…… 這兩本繪本的共同點:一是都是國外著名繪本;二是原文字故事採自於其他類型的文本,《雲上的阿里》改編自日本城井文二○一五年全球最催淚的極短篇動畫;《媽媽還沒回來嗎?》改編自一九三○年代著名的南韓短篇小說作家李泰俊的一則感人的童話;三是都以思念帶出愛;四是圖文有意無意地邀約獨立閱讀的孩子自我反思。 但這兩則故事也有不同處:像對愛的詮釋,阿里和媽媽以雙向編織繩子和毛衣的表達;而月台小男孩卻漫無止境的等待,表達對媽媽的想念。 兩本故事結局的處理不同,阿里穿著媽媽織的毛衣勇敢走向彼岸,媽媽則看著滿天都是阿里最愛的星斗,感受到與阿里共度的幸福。故事最後雖然母子無法守護。仍帶給讀者流淚後的暖意。 而月台上等待的男孩,從開始一再詢問媽媽回來了嗎?到最後只有靜靜地等待,任天氣愈來愈冷,鼻子愈來愈紅。文字故事嘎然而止,充滿酸楚。但畫家發揮圖像詮釋的特質,在後幾頁為讀者營造另一種結局:在飄雪的小路上有一位媽媽牽著一位小男孩一起走回家。是不是故事中的主角?結局開放給讀者無限想像。 好故事吸引孩子思考討論 當我陪著幾個低年級孩子讀這兩本繪本,孩子提出許多問題:「阿里後來有沒有再看到媽媽?」「媽媽以後死了會不會在天上看到阿里?」「那個月台上的小男孩,到底有沒有等到媽媽?」「他沒有手機嗎?怎麼不打手機給媽媽。」還有……還有…… 孩子的問題,最好由其他孩子先回答,對等的討論更能引發他們思考。有些天真的回應發人意表,「會的,我每次放學都用力地想媽媽很快就到,我媽媽真的就來了。」「這問題要問路西法(死神)啦。」「古代沒有手機很可憐,他那麼愛媽媽。」…… 你會看到他們不停翻書,看圖看文看細微處,孩子在思考,孩子在討論,也許沒有大人看來那麼成熟,但是他們正共讀繪本,而且投入故事不一樣層次,樂此不疲。 前一篇文章 【精選書摘】用最省錢方式 向世界發聲 下一篇文章 【愛書人手札】成家育兒女性天職? 熱門新聞 01【時光重逢】 壺納鄉思,彩繪揚瓷 ——林振龍的陶藝人生2025.10.1702【大師身影】 曲歌繞梁:音樂家李叔同2025.10.1603佛光山線上佛學院 學子雲端精進2025.10.1604【浮世畫框】 藝術回歸生活喜悅2025.10.1605巴黎佛光人捐物資 關懷弱勢群體2025.10.1606雪梨佛光人 三代喜同堂2025.10.1607社論--放下手機,重拾人生2025.10.1708英文畢業門檻 陽明交大廢除2025.10.1609病假扣全勤獎金 勞長認不合理2025.10.1610從極地到珠峰 世界級地標郵局2025.10.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市隨筆】《詹冰全集》詹冰 跨語世代的傳奇作家【閱來悅愛】《你看見喜鵲了嗎?》看見幸福的模樣【精選書摘】《認得幾個字》幸福【圖文書】《阿堤離家出走》接住想離家的孩子【書頁微光】《造光者》專注造就傳奇一窺荷蘭晶片巨擘ASML崛起歷程【深頁凝視】《色彩魔術師:透納》光之畫家 透納 色彩幻變的時代先驅 作者其他文章【大人讀的圖畫書】《要求很多的餐廳》 宮澤賢治 對庶民與自然的悲天憫人【親子共讀1】《六隻老鼠賣西瓜》輕鬆學到財商概念【親子共讀】 《太自私了吧!?》、《心情不好的小金》 不只自我覺察 更培養解決問題能力【親子共讀】節日繪本不只談慶典【親子共讀】認識任務型車輛 培養關懷與自信【親子共讀】 翻開繪本 認識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