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丁松青尋根之旅 從黎巴嫩到台灣清泉 郭士榛 |2019.01.06 語音朗讀 229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丁松青神父(左)懷念哥哥丁松筠神父。圖/大塊文化提供 《從彼山到此山》。圖/大塊文化提供 丁松青神父細數作家三毛與清泉的淵源。圖/大塊文化提供 文/郭士榛 「從黎巴嫩的壯麗峽谷,到台灣清泉的柔美山陵。我的人生是從那一山到這一山的旅程。群山是我心之所居。」這是台灣新竹教區神父丁松青描述自己心情。 人稱小丁的丁松青來台灣超過半世紀,他深耕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四十餘年,不但整修清泉老街,還成立新竹第一間山地托兒所,解決部落人民的經濟困難。甫於二○一七年拿到台灣身分證的他,於二○一四年啟程到了黎巴嫩展開尋根之旅,近日出版新書《從彼山到此山》,把他的尋根之旅和在台灣貢獻的點滴,連結在一起,透過書籍更了解這位神父對台灣的貢獻。 追尋自己先祖家族 《從彼山到此山》是一個關於家族、旅程、山岳的故事。故事起點是前往遙遠黎巴嫩山的旅行,追尋作者未曾謀面的先祖家族;終點則在台灣的群山之間,返回他沒有血緣的家人身邊,回到服務的泰雅族清泉部落。 丁松青表示,《從彼山到此山》記述他如何從母親原鄉黎巴嫩的尋根之旅,找到血緣的根,也藉家族史看見自己此生服務奉獻的源頭,回溯到內心精神歸屬所在的台灣,以及他與山岳、人們共譜的生命牧歌。 扎根台灣原鄉半世紀的耶穌會神父丁松青說:「我的外公、外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從黎巴嫩移民到美國,這趟黎巴嫩朝聖之旅同時也是我向內心探問的旅程。我成功找到了自己黎巴嫩人的身分,這個身分透過母親祖先的漫長譜系,烙印在我的靈魂上。並由外公、外婆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引導我,也支持我為台灣原住民服務的生活。」 行走於外公、外婆成長的山巔,梳理著他們翻山越嶺、克服難關的生命之旅,丁松青察覺,山通常表示高大的丘陵,但山也可以指橫在路上、阻礙旅程的難關。他指出,自己生命中多次意義重大的地方,有好幾處都在山岳之巔:「像是我成長的加州山丘、現在居住的清泉,還有我前去探索過往的黎巴嫩山。每座山都蘊藏有待探索的冒險和有待克服的障礙。」不過,只要有山,往往也有路帶領我們爬上山、到達山頂的途徑。「我的人生是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的旅程,這一座座生命中的群山,由我的祖先起源相繫相連。」 事實上,丁松青在上高中以前,很少思考自己的族裔。直到同學或老師開始根據「血統」把同學分類之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屬於哪裡。那時學校裡沒有其他黎巴嫩人。「媽媽曾經對我說,或許我會是我們家裡前往黎巴嫩追尋家族史的那個人,媽媽是說對了。但是,在我可以前往黎巴嫩、告訴她所見所聞以前,媽媽已先一步過世。」他悲傷表示,否則,媽媽一定會愛上黎巴嫩的。 追隨丁松筠的腳步 丁松青要將《從彼山到此山》一書獻給他大哥丁松筠,「紀念我們經歷的種種冒險:從我們的成長過程、為了成為神父而苦讀的日子、在台灣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原本計畫有一天要一起再去黎巴嫩的旅行。」丁松青回想,「自己孩提時代的興趣,不論是藝術或音樂,長大後仍然繼續發展,都在哥哥的陪伴和鼓勵下,也成為我為他人服務時的重要元素。」甚至他從小遭遇的問題和困難,都是他大哥丁松筠幫助他克服難關,幫助他繼續旅程。 在國人印像中,丁松筠雖已離世多年,但他幽默而帥氣身影還長留大家心中,兩兄弟當初為了易於分別,被教友分別稱為「大丁神父」、「小丁神父」,「我們兄弟兩人一同成長。他先我一步成為耶穌會會士、成為神父、來到台灣傳教,而我追隨他的腳步來到台灣服務群眾。如今他已不在人世,我渴望他的精神繼續引導我。」 卑南族藝術家巴那外.乎道(江田)表示,二○一二年夏天,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清泉部落天主堂,深深被牆上色彩亮麗的彩繪玻璃所吸引,為了美化教堂,丁松青曾到美國及英國學習彩繪玻璃工藝,也投入國內教堂彩繪玻璃工程超過三十年。他熱愛生命,追求完美,凡事親力親為,一絲不苟嚴謹的態度,讓他成為集藝術、文學,音樂、人文關懷、世界宏觀等深厚基底的人。巴那外.乎道說道:「我參與了丁神父的彩繪天使計畫。七年來,在他身邊做為學徒的我,總是戰戰兢兢學習,努力為清泉部落改變美麗的容顏,也讓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因而改變了職志,終身投入彩繪玻璃工藝。」 事實上,丁松青為神職與社區服務奉獻的餘暇,亦從事文字、音樂與藝術創作。他的油畫、馬賽克鑲嵌畫與彩繪玻璃,妝點了教堂與清泉山村的許多角落。他曾出版《蘭嶼之歌》、《清泉故事》、《剎那時光》、《在遠方的友人》、《魂縈夢繫》、《蘭嶼的魚男孩》、《瑪利亞的故事》、《奧蹟的窗戶》等書。前三本著作由作家三毛譯為中文,《奧蹟的窗戶》則有西班牙文版問世。 一趟前往黎巴嫩尋找素未謀面親人的旅行,讓丁松青領悟到,「我們就像一棵大樹的枝椏,根源上溯好幾世紀。我爬過的山和克服的障礙都呼應了類似經歷,不只呼應我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或許也呼應外公、外婆找到通往新天地的道路時所經歷的生活。」在這趟旅行中,他不但找到自己血緣的根,也藉由家族史看見自己一生奉獻台灣的因緣。 前一篇文章 天地萬物就是一首詩 下一篇文章 【日本小說家】Lily Franky 講述來不及報答的父母恩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書市隨筆《水豚工讀生》】不同身分 擔負不同任務【閱來悅愛《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自在演奏自己的人生【書頁微光《血汗AI》】人工智慧背後 被忽視的隱性勞工【圖文書《失物博物館》】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