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廷杖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只要觸怒龍顏,立刻拖下去脫褲子棒打,負責行刑的是錦衣衛的校尉,監刑的則是司禮監太監,這時候的司禮監太監正是劉瑾本人,他從批閱到執行一條龍包辦到底,免得有任何疏漏,可見他對自己的職責還是兢競業業夙夜匪懈。
文/陳復
本朝廷杖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只要觸怒龍顏,立刻拖下去脫褲子棒打,負責行刑的是錦衣衛的校尉,監刑的則是司禮監太監,這時候的司禮監太監正是劉瑾本人,他從批閱到執行一條龍包辦到底,免得有任何疏漏,可見他對自己的職責還是兢競業業夙夜匪懈。
蔣欽被打完後,放出來回家,銷籍變成平民,但蔣欽對這個結果還是不滿意,接著再上疏表示,即使身在田野都不能忘記國君,更何況像他這樣目睹政事亂象叢生,如何能忍住不說呢?蔣欽覺得劉瑾向官員索賄,每人一千黃金,有的甚至達到五千金,如果不給就被罷免或降級,繳納則立刻升官,這讓「通國皆寒心」,但朱厚照卻依然用劉瑾相伴於左右,這是已經知道身邊有賊,卻把賊當作心腹啊!
蔣欽義無反顧提出「一命抵一命」的辦法,請皇帝先是「誅瑾以謝天下」,接著再「殺臣以謝瑾」,如果我蔣欽有對不住劉瑾,你朱厚照殺掉劉瑾後,再殺我來跟劉瑾謝罪!
這被蔣欽稱作賊頭的劉瑾,氣得火冒金星,立即再將蔣欽廷杖三十,打到血肉淋漓,令人不忍卒睹。
根據《明史》的記載,蔣欽在草擬上疏時,燈下依稀傳來鬼哭聲。蔣欽想到奏摺呈後,當會招來意想不到的大禍,認為這可能是祖先的靈魂希望他停止撰寫這篇奏疏。他起身整理衣冠,恭敬表示:「果真是我的先人,何不更高聲訴說給我聽呢?」話還沒有說完,聲音便從牆壁傳出,聲音更加淒厲悵然。
蔣欽嘆息跟先人的靈魂說:「我已經委身於本朝,行大義不得顧私,假如緘默有負於國,反而讓先人蒙羞,這更是不孝哪!」接著再坐回去,振筆疾書,並口中喃喃自語:「死就死,這篇奏摺絕不可更改。」講完鬼聲就立即停止,顯然是不再多言。
蔣欽第三度上疏,請皇帝認真想想到底是蔣欽忠還是劉瑾忠?他不怕骨肉都被打爛,涕泗交流只擔憂皇帝最終會面臨亡國喪家的災禍。其字字泣血,結果朱厚照看都不看,劉瑾再命將蔣欽廷杖三十,打完後三天死於獄中,年僅四十九歲,他終於實現不與此賊並生的願望。
當我夜裡讀到《明史.列傳》第七十六記錄這段歷史,掩卷咀嚼,雖然時空相隔五百餘春秋,蔣欽早已做英魂,真是覺得毛骨悚然,有股寒意襲上心頭。
戴銑與蔣欽這二十一人被廷杖致死前,陽明的父親王華已經「蒙主恩召」,同樣因為表達對劉瑾的嚴正不滿,被劉瑾,喔,不!朱厚照,外派到南京當吏部尚書,劉瑾本來想拉攏這位先皇帝師,無奈王華實在太正直,不肯趨炎附勢,表現沒有絲毫的苟且,更不可能賄賂劉瑾,劉瑾雖不至於笨到強烈迫害這聲望隆崇的清官,但絕不想讓王華誤認我劉瑾是個軟腳蝦,不得不替朱厚照發布皇帝詔書,請王華到南京去過著泡茶慢活的生活。
然而,這不識相的陽明,沒仔細考量到劉瑾對待父親的深情厚意,可能人在北京錦衣玉食待太久了,日子過得不耐煩或不舒服,想活絡活絡身子骨,就上疏後來被命名為〈乞宥言官去權奸以彰聖德疏〉的奏摺,這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