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悠遊歷史 探索真相

文/陳復 |2025.04.21
175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陳復

朱浩毅教授目前為佛光大學歷史學系主任,一路從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大學部讀到博士班,前後十八年的時光。就讀史學系的契機除因落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對於歷史這個領域並不排斥,浩毅老師說:「高中時是否真的熱愛歷史已無法回答,當時的強項反而是數學,但不喜歡什麼學科卻是很明顯,例如中文與外文。」

浩毅老師表示,從事歷史教學這麼多年,再回想當年自然而然接受史學系,沒有想過要轉系,多少與自己的數學訓練有關,那就是兩者都有「重邏輯」與「找答案」的特質。

相對於歷史本科的專業訓練,浩毅老師大二起參加李紀祥教授所組的讀書會,對其未來的學術之路影響甚大。一般讀書會多著重討論書本內容為主,該讀書會重視的是成員個人的想法。成員的想法並不會因一次回答而結束,老師會不斷追問「然後呢?」並在同儕「辯論」下逐漸完善,這促使浩毅老師在思辨與表述能力大幅提升。

浩毅老師自豪地說:「這是長時間堅持下來的果實,因每次開讀書會都是在星期六下午,即使寒暑假也不間斷,我甚至為了參加讀書會,不惜更改與女友的約會時間呢!」

在台灣的歷史學領域,浩毅老師是極少數學術專長涵蓋《春秋》經學的學者。浩毅老師接觸經學依舊是在讀書會。隨著讀書會成員陸續考上研究所,大家想自我加強原典閱讀,加上成員一半來自中文所,於是《春秋》三傳成了讀本,逐字句讀,包含注疏,每次讀書會只研讀數條,利用三傳異同處加以討論,從而了解各傳的大義。

過往的歷史學者會讀《春秋》,著重以《左傳》為主,將其視為史料來了解春秋時期,重視的是「史事」,但浩毅老師表示,透過三傳的對讀,不僅知道「史事」,更學習到「傳承者」對「史事」的書寫與立場,何以同樣一件「史事」會有不同的解釋,進而反思「何謂歷史」。

「讀歷史的喔,看過二十五史沒?」友人長輩一句無心的話,開啟朱浩毅老師《史記》與《漢書》的研究。

剛開始朱老師是將《史記》當作「故事書」來讀,想從中找尋歷史課題來寫碩士論文,但終究《史記》研究者眾難有創新,正好隨著當時讀《春秋》的心態與方法改變,因此關注到《史記》的「流傳」,從中發現到原來漢代也有一群學者在一起討論《史記》,其中不乏當時大儒,如劉向與劉歆父子還有揚雄等人,甚至撰寫《續太史公》成為《漢書》的前身。

因為要了解漢代學者及其時代思想,故而對漢代學術亦有涉略。他覺得悠遊於《春秋》經學與漢朝學術的研究,大幅打開了他的生命視野。

因讀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關注到清末民初時期的學術氛圍,尤其是古史辨思潮,浩毅老師從而完成博士論文,從後世「閱讀」劉歆的角度討論《漢書》的「書寫」。

有人曾經問:「什麼樣的人適合念歷史系?」浩毅老師覺得,真正喜歡歷史的年輕人,常常會對理所當然的事情展開反思,耐得住寂寞,願意藉由縝密的思考來探索真相。

他特別表示,這些年來,佛大歷史系立足於文化經典與現代思潮衝激間,引領學生邁入史家情懷的殿堂,提供最新的圖像、電影、戲劇、數位與歷史的系列課程,探討各類實作面向背後的歷史關係,尤其有著持續不輟的讀書會傳統,一直陪伴同學悠遊其中,攜手體會文化精神。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