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復
陳康芬老師強調,通識教育應超越學科疆界,強調「全人發展」與「跨域思考」,讓學生得以在多元視野中建構完整的人格與思維能力。
「對真理有追求,對知識有熱情,對人有溫度。」這是陳康芬老師給自己的註解,更是她從研究生一路走來,成為獨立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的實踐信念。
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暨全球客家中心主任的陳康芬,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選擇升學,在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就學期間,曾擔任高職社會科教師、高中國文科教師,期間受到許多學生的肯定回饋,後因不能接受校方以學生班級考試成績、教室整潔與班級秩序做為導師業績的作法而毅然辭職,因有感為人師與學生間的真誠互動與彼此成長,萌生未來或許可以到大學繼續教書的想法。
完成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後,康芬老師開啟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她的專業研究領域廣及現當代台灣文學,除關注客家文學之於台灣文學的互動關連與詮釋意義,在研究方法上,著重分析文學文本與歷史意識形態及政治社會實踐之間,所形成的辯證關係與影響觀察,更結合文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論述,探究故事形式與敘事書寫之間各種可能對應的「微言大義」。
對於康芬老師來說,身為大學任教的知識工作者,學術研究是底根,教學是枝葉。教授課程包含「文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宗教哲學」與「黃春明小說導論」、「西洋兒童文學名著選讀」兩門全英文課程。她的課堂並不以知識灌輸為終點,而是致力引導學生,從閱讀分析文本中學習批判性思考與意義價值的思考。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她對黃春明小說的教學設計。黃春明以說故事的人的小說家視野,啟動了台灣現代社會變遷之下的各式卑微小人物故事與生活敘事。透過這些小人物,我們看到即使卑微,同樣自有人格尊嚴價值,更看到人性無關社會階級與經濟地位的人人平等世界觀。而黃春明的國族寓言故事,更是精確而深刻地隱喻出台灣對日本、美國的微妙關係。
這些閱讀觀察有助於學生更有意識地檢視台灣自我殖民心結與尷尬處境,也鼓勵學生能建立他們的批判思維與文化敏感度。這些教學實踐不僅反映康芬老師對通識教育跨域學習的執行強度,更展現她致力於培養學生整合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
康芬老師強調通識教育應超越學科疆界,強調「全人發展」與「跨域思考」,讓學生得以在多元視野中建構完整的人格與思維能力。她以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撰寫《通識教育的全人、跨域與實踐》一書,系統性地整理台灣通識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教學現場的挑戰,為通識教育的未來指出方向。
除了課堂教學與專書撰寫,她亦積極投入跨域教學研究與創新實作。從「網路資源使用與文史哲批判教學」、「地方敘事教學的行動研究」、「AI倫理學」到「孫子兵法素養教學」等,她不僅提出深入的現象觀察與批判論述,更從教學設計與反思的角度,發展出具體可行的實踐策略,展現一位教育者不斷求變與求真的精神。
康芬老師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優秀,但不管作為一名老師或研究者,我始終無愧前行。」(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與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