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復
許慧玲教授在國立台南大學任教,她在教大一「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的第一堂課,總會先跟學生說「大學國文」課是著重「人生」為導向的實用國文課,與高中教法不同。
大學國文課理想內容為何?她認為重點是要教學生「應用技能」與「美學素養」。她表示,在應用技能這一層面,台南大學是「師資培育」的重點學校,國文課高度重視學生上台「口語表達」及「教育科技」的能力,每年都會聘請有實務經驗的專家來演講。「口語表達」則要檢測七十分才算及格。
在「美學素養」這一層面,慧玲老師覺得「哲學美學」的思辨教學特別能幫剛升大學的學生「解惑」。她表示:「大一的孩子,他們在就讀大學以前的活動,可能都經由老師或家長安排,接受體制內的教育。就讀大學後,他們開始要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美學素養」可提供學生動態的感知,有如天平兩端展開上下的思辨歷程。一般人聽到美學,就聯想到書法、畫畫、音樂、舞蹈與建築等藝術;中文系的博士則會立刻聯想到《文心雕龍》這類著作。但慧玲老師的國文課不一樣。她說:「身為國文教師,我講授的並非這類的內容。」
她舉例,蔣勳先生〈知識份子的美學修養〉這篇文章,台南大學國文老師試驗四年,內容重點大致有二︰唐宋知識份子的對立統一;理性與感性平衡,來解決生命中的兩難。慧玲老師說自己剛上課時,會在黑板畫天平或翹翹板,讓學生觀察天平兩端是動態的平衡,意即獲得和諧的瞬間就是美學價值所在,這種狀態的核心她稱作「動態的本體」。
慧玲老師特別指出,這種「動態的本體」是華人思想特殊內涵,不同於西方人習慣崇尚靜態的本體。慧玲老師表示,我們在從事美學素養的教學當中,老師或家長不需要從「乾枯的僵化教條」去講原則,而是從感性的角度來引導學生認識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和諧」。
她並且將美學素養的教學再延伸至「偶然」與「愛情」議題的探討。譬如曾有教育系的學生上課時舉手問說︰「愛情是『體』還是『用』?」
慧玲老師覺得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要思考:「愛情是否為永恆?」她用曾昭旭老師的文章〈愛情的兩重涵義:浪漫觸動與共同成長〉,從中探討中西美學思想,推得愛情的「永恆義」即在於「浪漫觸動」發生的當下,當下那個偶遇的時空就是「和諧」。
這種「愛情」當下即為永恆的說法,對學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就算將來與情人分手了,會因彼時的「永恆的美好」而認同自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這對失戀者的心理健康有益。
慧玲老師說:「大一國文教師不宜自我設限,我們具有陪伴學生解答人生的特殊優勢,學生在國文課已有逐字賞析的習慣,老師可帶著學生細細品味跨領域的課文,讓學生能在文本的迂迴與開闊當中,歡喜獲得適合自己人生的『原則』,並通過文字內蘊的『和諧感』,應用於真實的人生中。」這就是她覺得理想的國文課。(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