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遷徙的記憶

文/陳復 |2025.07.21
64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陳復

《間關千里》這本書,匯聚這些各自不同的家族故事,卻意外替我們勾勒出如此大量相同或相異的悲歡離合,替顛沛流離的時空留下最深刻且感人的紀錄,其意義極其不凡。



清華大學前校長信世昌教授,請十七位教授各自記錄民國三十八年家中長輩跟著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的遷徙路線,並回憶長輩如何經歷這段艱辛往事,共同撰寫而成的巨著《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大塊文化出版),裡面篇篇文章都是字字血淚,讓我們回首來時路,看見「不一樣的台灣」,更能從中思考:如果不知珍惜和平得來不易,我們未來想要「什麼樣的台灣」?

如果從歷史類型來說,我會覺得這是一本家族史的著作,裡面細緻刻畫每個人家中長輩來台前的背景、來台過程的心理與來台後的生活。譬如徐漢昌教授的父親徐文珊先生家中清寒,常常夏三餐,冬兩餐,餓了早睡就不餓,甚至因米貴,過節才能吃到米;劉幼琍教授的父親劉言品先生家中是佃農,看盡土豪劣紳欺壓鄉民。

信世昌教授的母親毛冬琴女士家中很窮,每餐一、兩道蘿蔔青菜或豆腐;霍晉明教授則回憶,父母逃難到山西克難坡住窯洞,瘟疫每天抬死人埋,父親無計可施,只能要求煮水才喝,甚至老鼠如兔子大,嬰兒被咬死的事情屢見不鮮。

劉幼琍教授的父親劉言品先生是槍砲中士,回憶民國三十八年廣州撤退前,第四軍區怕其軍艦反叛,命保防官把全船槍砲的撞針拆卸下來。其父親擠過碼頭人牆,搭上軍艦,看見十公里人潮黑壓壓,像螞蟻蠕動前行,人人都要到台灣,卻不知再沒有船來接了。其實,沒想到我的外公陳秉貞當年竟然在同一天,與劉幼琍教授的父親劉言品先生各自從廣州搭軍艦撤退來台。

閱讀這本書,我竟然發現好些因緣妙不可言的連結,譬如舒兆民教授的母親與我奶奶都是浙江定海人,其父親舒雲川先生與我爺爺陳受富先生後來都在船上工作,然而,他們共同的命運就是最終都回不了家。

經歷過動盪的苦難折磨,我與霍晉明教授都關注著母親的「創傷後症候群」,霍教授的母親關英嫻女士非常害怕家裡有人入侵,我母親陳履端女士有同樣的心理,並且做任何生活瑣事都常處於高度緊張不安的狀態。

還有好些引發我深度好奇,卻尚未來得及與這些教授仔細討論的事情。譬如,劉美君教授的母親關仲樑女士是滿清皇族後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她說母親作為格格的嬌氣與霸氣,熱情、好強是造就全家族不斷前進的推手,但有時候也是壓力與問題的來源。

這讓我深有體會,我的奶奶黎莉女士同樣出身於官宦世家,她平日講話亦充滿著貴氣與霸氣,這種生命氣質與生活處境的落差,常是我童年時期不斷在反思的議題。

《間關千里》這本書,匯聚這些各自不同的家族故事,卻意外替我們勾勒出如此大量相同或相異的悲歡離合,替顛沛流離的時空留下最深刻且感人的紀錄,其意義極其不凡。

裡面每個家庭的故事,不論我們個人有經歷或無經歷,閱讀其間,都會不禁令人掩卷深思:覆巢無完卵,戰爭會讓無數人家破人亡,我們豈能不將這些字字血淚的故事傳下去,讓大家都知道和平的可貴呢?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並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