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追星族 黃華安民國大家的身影 文/吳秀麗 |2018.06.23 語音朗讀 33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年輕時的黃華安(右)第一次拜訪朱玖瑩求學書法,朱老卻送他一幅對聯讓他變賣當學費。這件事也是黃華安「民國大家身影」展的緣起之一。 圖╱黃華安 董作賓之子董敏於清明節當天,立於南港父親墓旁的銅像前追思。 圖╱黃華安 蘇雪林故居的雕塑,讓人看見一個鄉間女子走進世界的強韌生命力。 圖╱黃華安 民國大家是中國遭遇國際勢力瓜分的歷史巨變中 ,能在不同領域樹立一個時代高度的人物。此書隨 「民國大家的身影」展而出版,封面為黃華安之子 黃追日設計。原本是狗仔隊的黃華安,追尋的偶像從八卦新聞 主角變成民國大家的身影。圖╱黃華安 台南展場上的殷曆譜。 吳秀麗╱攝 文/吳秀麗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在台北中山堂與台南成功大學藝文坊展出的「民國大家的身影」,吸引包括美、日、韓、新馬和大陸學者、遊客、大陸學生及企業主前往參觀和緬懷,如今展覽雖已結束,反思尚待啟動。 為什麼是這十一位大家 「民國大家的身影」展出的是胡適、錢穆、傅斯年、董作賓、林語堂、蘇雪林、莊嚴、張大千、溥心畬、于右任、朱玖瑩等,十一位在思想、教育、文學和藝術等界各展風華的大家,展出內容包括大師的嘉言、小傳、圖像、訪談紀錄、書法等…… 這些大師都是一九四九年跟著國府遷台,各領域重要的知識分子及藝術家。他們曾創造並見證台灣經濟奇蹟,也因為有這些人物加上重要歷史文物,讓台灣成為保存正統中華文化的重鎮,華人世界嚮往的自由淨土。諸此種種原因,讓黃華安選定他們為策展主題人物。 黃華安明白地說,從幾十年前起,他就想追尋這期間人文大家的身影,但以他的能力,暫時就只能做到這十一位,至於為什麼要以個人的力量推動這件「傻事」?因緣其實起於數十年前朱玖瑩老師的慈心善念。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華安,初到成功大學中文系念書時,牢記馬國書法老師要他向朱玖瑩老師學寫字的叮囑。當見到民國大家朱玖瑩,老師要黃華安站在一旁看著他寫了副「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對聯,寫完後朱玖瑩跟他說:「我知道僑生都很辛苦,你可以把這副字拿去賣了當學費,應該可以賣到三萬元……」提及往事,黃華安仍不免哽咽。生在貧困戰亂年代的民國大家,多有如此溫暖敦厚的性格,對於「經師、人師」的人格仰慕,成為黃華安日後辦展的初心。 傾家不悔做有意義事 胡適更是黃華安一生最景仰的人。 黃華安引述胡適的話說,「此身非我有,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因廣交朋友,胡適在駐美大使任內爭取到美援支持抗戰,任職大學校長及中央研究院院長時,也曾大膽任用小學畢業的沈從文、資助陳之藩及林語堂乃至彭明敏。林語堂學成返國歸還胡適錢時,因胡適不在國內,他才知道是胡適東挪西借節衣縮食籌錢給他,而非向北大「預支」,胡適是為了讓林語堂拿到學位後回到北大任教,為北大「預留」人才而這麼做的。 黃華安自己是個飄零的僑生,深知海外學習及阮囊羞澀之苦,胡適愛才惜才,辭世時存款僅一百多元,成為他心中崇仰的價值象徵。北南兩處展覽結束後,黃華安自覺期待人們能以民國大家的人格作典範的目標未免「沉重」,但「我努力做到這件有意義的事,即使沒得一百分,也已讓我覺得無比快樂」。 堅持不容青史盡成灰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童年時的黃華安,就背誦了于右任寫的這首詩。除了寫得一手好書法,黃華安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民國大家精神境界的憧憬,更是鍥而不捨。他將兒子取名「追日」,也像夸父般夜以繼日,用盡家財,完成拍攝十一位大師祖塋故居的大工程。 黃華安唯恐「台灣不做,對岸就做走了」,他長期收藏民國時期包括李大釗等文人,乃至諸多學人的手稿等文物,惜因財力不足,累積前半生的經驗和能量,民國大家身影也只能做到靜態攝影,並自己專訪錄製大師們後代或相關人士的影像紀錄片,再找與他因緣甚深的台灣第一位戲劇女導播龐宜安幫忙配音。甚至展出作品都只是電腦大圖輸出而非攝影原作,「錢不夠啊,沒辦法」。 應有助歷史認知辯證 去年十一月十二日,「民國大家的身影」正式在台北中山堂展出。黃華安相信,除有助觀者映照兩岸現狀,增加兩岸關係的理解之外,台大校長遴選引發的風波,也讓「民國大家」之一傅斯年的五四運動健將身影,格外凸顯。傅斯年愛護學生、堅持自由主義所展現的知識分子風骨,讓觀展者對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不同深度的認識與智慧。 特別的是,黃華安「從台灣出發」,所選擇紀錄的十一位民國大家,幾乎均「歸骨於田橫之島」,不但在一九四九年選擇台灣、奉獻台灣,最後也埋骨於台灣。黃華安盼望這些民國大家的學術成就乃至人格特質煥發的光采,能對當下的台灣,發揮擴增歷史視野的認知與辯證意義。 當代唐吉訶德 擇善固執 「民國大家的身影」展出時,前文化部長洪孟啟兩度前去參觀、成大前校長馬哲儒等亦前往緬懷。成大藝術史教授蕭瓊瑞更說,這些民國大家,從最早出生的于右任到最晚辭世的蘇雪林,橫跨120年的時空,「對兩岸關係的現狀別具意義」。 即使此展波瀾未必壯闊,閃過的華光卻亮在人心。黃華安是台灣知名的攝影工作者,曾任《中華日報》、《壹週刊》記者,多次負責影視劇照等大型攝影專案,投入「民國大家的身影」後,二年間六度長征對岸,付出個人的熱情及全部財力。 那一刻,他不再是《壹週刊》的狗仔隊而是個追星族,以粉絲式不顧一切的傻勁,追尋他自幼仰慕的偶像身影。兒子黃追日陪父親跋涉十餘個省、長征15000公里,父子倆頑強而傳奇地再現了「民國大家」屹立如山的風骨。 黃華安父子以多元工具,完成一個巨大的歷史議題,依文獻資料實地拍攝民國大家們的祖居地,訪談其後代並以影片紀錄,記錄他們從出生到辭世的生活空間影像及生命故事,提供人們回顧瞻仰這11位大家飽含中華文化靈魂的行止,和知識分子在戰亂困境中相濡以沫的情誼。 董作賓的兒子董敏曾說,父親是甲骨文研究專家,家中卻一個細小的的甲骨碎片都沒有,黃華安的展出,無疑見證那一代學人的人格操守。台南展場撤展前最後一刻,有位熟讀民國史的參觀者竟發現展覽中有許多他不曾看過的照片及故事。黃華安父子在兩岸年輕人均不熟悉的民國史疆土上移動,為許多人親炙了值得仰慕的民國大家留在那空間的溫度,並見證了他們的人格高度。 相濡以沫的民國大家 由於展覽鎖定的對象是一般民眾而非學者專家。因此,導覽時,黃華安把橫跨一百二十年歷史的十一位民國大家之間的關係,或兩兩相配,或者製作清晰年表,讓觀展的人容易從他們的故事和時間交錯點上著手,在橫向關係中看到他們的步伐聲響,乃至如何相互傾慕或提攜、影響的關係。 例如傅斯年與董作賓,又如張大千與溥心畬,董作賓與莊嚴,乃至讓台南人看到蘇雪林與朱玖瑩在府城的足跡。 董作賓的〈殷曆譜〉被傅斯年譽為「增長中華民族信史三百年」巨著。董作賓之子,也是資深攝影家董敏在專訪中,談及董、傅二人在抗戰期間避難四川宜賓李莊時,他尚年幼,常見兩人爭吵,嚇得躲在桌下,但第二天又見兩人親愛如故。後來才知道董作賓為研究甲骨文不眠不休,傅斯年總要打斷讓他休息一下才起爭執的。 董作賓根據殷墟出土的有字甲骨,為殷商建立斷代標準,再輔以天文科學推算中國古曆寫成的〈殷曆譜〉,在當時被譽為非常先進的研究方法。傅斯年為董寫作的序文就說,董作賓是以實證主義的新法,「竭盡精微,開就殷商二百七十三年之大紀」,連「孔子嘆為文獻無徵者」,卻「經彥堂(董作賓字)而有徵」。 意思是說,連孔子都不曾見過殷商文獻,可見董作賓甲骨文研究成果之卓越,更見傅斯年對他的用功之深的了解。黃華安因此特別將大陸出版的〈殷曆譜〉也放在展櫃中,供觀眾藉此看見中華民族信史的源頭。 董作賓與傅斯年只相差一歲,但傅早走十三年。董作賓在悼文中說傅一生功名事業「四千學子三春雨,萬卷詩書兩袖風」,讚嘆老友清廉情操。而護衛故宮文物走天涯的莊嚴,與董作賓因都曾是「清室善後委員會」成員,一生互為知遇好友,滋潤了彼此歷經戰亂之苦的生命。 被稱為才女作家,以反魯迅及楚辭研究聞名的蘇雪林,因為與成大的因緣,被放置在台南展場入口第一位。黃華安曾為蘇先生整理過書房。指著他拍下蘇雪林作品中最常懷想的老家桂花樹,黃華安說,一百零二歲的蘇雪林返鄉看到此樹,就不想回台灣了。可能就是那一刻,讓她決定將原本已在台灣買好的塔位送給晚輩而於一年之後葉落歸根,葬於她母親墓地附近。 黃華安翻山越嶺,跋涉荒涼,追尋民國大家一生重要人事物,找最久的是溥心畬的陵墓,最景仰的胡適則因為找到了胡的族叔而拍到胡適幼時的木椅,清明節則陪伴董作賓的後人掃墓。曾在佛光大學讀過藝術研究所的黃華安說,心有正念,做正確的事,「從不害怕,沒忌諱」。 前一篇文章 飛機維修工程師 種出巴掌大蓮霧 下一篇文章 王梓榮:有機是一種 生活哲學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煙燻男的異饗世界寫出東台灣的好日子江冠明 不斷意外的人生之旅血液充滿特戰兵精神王燕琨 積極追夢身障不設限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 作者其他文章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宸華 藉導覽把人領進佛門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玫君 一年3659小時的修鍊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