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宸華 藉導覽把人領進佛門

文/吳秀麗  |2025.08.23
47觀看次
字級
林宸華手持摺扇,以手勢創造了屬於個人的導覽風格。圖/吳秀麗
為提升導覽品質,林宸華下苦功寫腳本、拍照片,形塑出個人的導覽特色。圖/林宸華提供
林宸華的現場導覽總是吸引很多觀眾。圖/林宸華提供

文/吳秀麗 

住屏東里港的林宸華,在住家樓上就可以望見佛光山的接引大佛。從小他只吃水裡游的,不吃天上飛和地上走的動物,肉屑掉進菜盤就連菜也不吃了,曾經被媽媽嚇唬「再不吃肉就去佛光山當和尚」。

結佛緣一切順理成章

國中時曾到佛光山看春節花燈,卻直到2016年,才因為參加短期出家,在臉書上看到佛陀紀念館的招募義工資訊而真正走進佛光山,成為一個發願「透過導覽解說,讓人認識佛教」的佛門義工。

林宸華很早就能背誦 《大悲咒 》。2004年的某一天,因為工作遇上瓶頸,到內門紫竹寺拜觀音,發願吃素一年祈求菩薩幫忙。才走出紫竹寺,他的問題就解決了。從此,「我就吃素了」。「想吃卻不能吃」才會覺得苦,但林宸華原本就不吃肉,看朋友大啖葷食,他完全不動心,更不以為苦,似乎注定會親近佛門。

將史料典故自然融合

初入佛館,林宸華在「地宮還原館」當義工。介紹到法門寺的「武則天繡裙」時,他會以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這首詩裡提及的石榴裙,帶觀眾進入武則天與唐高宗的情史。

觀眾好奇問:武則天珍愛的石榴裙為什麼會放在地宮?林宸華回應:石榴裙最細的金絲線只有0.06mm,具現在科技都難做到的尊貴與稀罕,「所以武則天願以此供養佛陀」。前後4年,他深入導覽地宮600場。

展期長達5年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佛館原訂2021年的5月16日開展,卻因新冠疫情而在開展前一天封館。館長如常法師因而錄製2部影片介紹這個首度以新媒體藝術呈現的特展,林宸華反覆聆聽,花了近9個小時,以逐字稿謄出13頁重要內容。

拆解整理並自成風格

「不過最困難的,卻是360度環形劇場的解說。」該特展劇場展示的5大部影片裡,每部分別有15部小影片。換言之,總共是75部影片、每部15秒循環播放。

林宸華為能掌握輪他導覽時,所出現的影片皆能熟悉,只好從佛陀的故鄉印度出發,經斯里蘭卡、緬甸、印尼、泰國和柬埔寨,最終抵達中國的策展梗概,翻拍了數百張照片,再據以於《 世界佛教美術圖典》中找到海線絲路上的佛寺,將影片整理成5頁文件表格。勤學並記誦,熟能生巧,就能帶觀眾進入東亞海線絲路,述說各海港或河口城鎮的佛教傳播故事。

用巧思吸引觀眾注意

「導覽解說,最重要的是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林宸華為此創造出屬於他個人的導覽風格。他穿戴熨燙平整的白色襯衫,紅色義工背心與證件,莊嚴角色之外,常以有力有型有變化的手勢強調和「演」出導覽內容。

2024年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因展品珍貴且來台不易,他在手上增加一把摺扇,還大膽使用粉紅色扇墜,先後完成每場50分鐘的海線絲路600場,敦煌特展150場,《法華經》208場,雲岡50場導覽,加深觀眾對展品的關注度。

林宸華每周雖只值班一次,但因家住得近,周六、日也會回佛館隨緣上陣。從事業務工作的他,半開玩笑地描述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定位做導覽服務。「虛空有盡」,但他願力無窮,希望藉由自己的「一張嘴」,將有緣人引進佛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