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趁這個難得的機會來演練陣法,他將徵集來的民夫按照體能與人數編成什伍,每天按時生活作息,讓大家用最佳的精神來做事,並隨時檢驗工程品質;沒事的時候,還指揮民夫演練諸葛亮的八陣圖,他把這些民夫當成自己往日玩的果核,讓他驗證自己平日對兵法的揣摩。
文/陳復
陽明趁這個難得的機會來演練陣法,他將徵集來的民夫按照體能與人數編成什伍,每天按時生活作息,讓大家用最佳的精神來做事,並隨時檢驗工程品質;沒事的時候,還指揮民夫演練諸葛亮的八陣圖,他把這些民夫當成自己往日玩的果核,讓他驗證自己平日對兵法的揣摩。有這麼多人乖乖聽從他指揮,他首度感受到行使權柄的滋味,這讓他更明白運用權柄來做福國利民的大事,有無可計量的效益。
等到工程結束,威寧王的墳墓建築得宏偉氣派,陽明本人更對軍事布陣有更深刻的體會,這就是做一件事情獲得兩種收穫。
由古至今,做工程常有督責官員中飽私囊的事情,陽明不僅沒有跟王越的家屬索賄或勒索,更沒有貪汙朝廷的銀兩,將全部的經費都用來施作於工程,不僅問心無愧,更想對王越獻上心意。
這讓王越的家屬非常感念,竣工時陽明要回北京,家屬拿出金銀財寶給陽明,陽明瀟灑的拒絕了。家屬沒見過這等不按潛規則行事的有為青年,更加感佩,乾脆交給陽明一個布囊,陽明打開來,不禁流露出滿臉驚訝的表情:「這是威寧伯的配劍!」原來家屬將威寧伯平生配戴身上的寶劍相贈給陽明做個永恆紀念,這暗合昔日的夢境,讓陽明感動不已:「難道這裡面有天意的暗示嗎?」
陽明接受了王越家屬的好意,年輕的他回到北京,常撫摸著這把配劍,低頭沈思著那充滿不可知的天命。他完全無法預想到:整個明朝因戰績受封伯爵的文臣只有三人,並且正好都姓王,第三位就是他自己。並且,當他晚年剿滅田州、思恩、八寨與大藤峽的土匪後,寫給嘉靖皇帝〈乞恩暫容回籍就醫養病疏〉,跟皇帝說明自己實在已經病得很沈重,沒等皇帝同意,就自行離職回鄉「落葉歸根」,這行徑堪比當年王越,瀟灑則猶勝一籌。
接著,陽明靜極思動,想到本來青春期有件事情想跟皇帝說,卻被父親阻攔,罵個狗血淋頭。現在心懷天下不再是痴人說夢話,陽明就拿起如椽大筆,認真寫給明孝宗〈陳言邊務疏〉,提出八條措施,建議皇帝改轅易轍,徹底解決蒙古為患本朝邊疆的危機。
不過,在刑部工作,卻跟皇帝討論如何解決邊務問題,這有沒有不務正業呢?跨領域辦事本來就是陽明的通識長項,他老爸王華不再阻攔兒子大膽的舉措,更反映出陽明本人不想按部就班論資排輩循序漸進的升等,他想藉由直接上書給皇帝,三級跳,藉由讓皇帝眼睛一亮,來展開平生鴻圖大志。
但,明孝宗朱祐樘作為明朝中葉的仁君,他勤於政事,不僅每天開早朝,甚至因為廣開言路且不責罰,令大臣話多到說不完,皇帝體恤大臣,還特別重開午朝,讓大家吃完午餐後繼續暢所欲言,共同來改革朝政。他年紀跟陽明一般大,本來有個跟自己年紀差距不大的師弟(王華是他老師)出現在朝中,往後凡事可有個具體商量的對象,這應該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朱祐樘卻對陽明的上書表現得出奇冷漠,他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反應,不但沒有嘉許,包括對陽明這種僭越的行徑,同樣沒有譴責,他到底在忙什麼呢?
在大老當國且能臣輩出的政治環境裡,年輕的明孝宗有各種複雜的考量,陽明這號年輕人尚未浮現在他眼簾,在自己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事情本身或許並不難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