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圖有謬誤

文/穿山甲 |2025.07.31
100觀看次
字級
圖/米各

文/穿山甲

小時候的我,假日常常泡在自然科學博物館,記得在二館一樓有個展廳,在探索人體相關的科學知識。有一項展品是從牆上伸出的舌頭,你可以透過面板按鈕,讓酸甜苦鹹等味覺區域亮起燈號,以顯示舌頭感知各種味覺主要依靠舌頭上哪些區塊,現今這個展品已被撤下。

記得甜味感知的區域是在舌尖,小時候的我也曾將砂糖放在舌根處,也就是味覺圖上感知苦味的極端區域,看是否能嘗到甜味?結果我嘗到依然是甜味,後來我也測試了鹽,也感知不出哪個區域對鹹味最靈敏。周星馳的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也曾經以味覺圖的觀點說明品嘗飲品時,需將舌頭捲起,讓飲品只在舌尖與舌後徘徊,避開兩側酸味感知區,如此能嘗到先甜後苦,亦苦亦甜,雖說是影視作品的戲謔之詞,但可想而知這個觀念已然根深蒂固。甚至在教育部的國語辭典網站上,仍然可以發現到「舌頭有多個味覺掌管區,其中舌根對苦味最敏感」,這個例句,顯然知識點已滲透至各種層面。然而這個味覺圖其實是錯誤的,錯誤的來源竟然是翻譯與數據整理後的錯誤理解造成。

資訊傳播 引人誤會



1901年德國生理學家大衛·保羅·哈尼格(David Pauli H ä nig)找來一些受試者,以酸甜苦鹹等溶液代表食物的風味種類,抹至受試者舌頭的各個部位,研究舌頭各種區域對哪種味覺更加靈敏,結果顯示甜味在舌尖感受較明顯,酸味則位於兩側,苦味則位於舌根處。不過原始論文並沒有認為舌頭特定區域只負責一種味覺感測,而且味覺感受程度僅是相對值,並非絕對值。

直至1942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溫·加里格斯·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將此德文論文翻譯成英文時,將哈尼格的圖重新整理。哈尼格的原始圖沒有標示縱軸,而波林將縱軸數據重新整理並標示為靈敏度。縱然重新修正後的圖依舊沒有實際數值,不能代表絕對的量值,但這張圖會傳達給讀者,曲線較低處代表沒有感知數值,這樣一個錯誤的訊息。波林還將這個資訊繪製到圖上,在舌頭標示4種味覺的區域,加深了讀者閱讀時的感受。於是錯誤的味覺圖在專業人士的推波助瀾與背書下廣為流傳,甚至成為學生的必備知識,被寫入教科書中。

味覺感受 差異甚小



相信在當時學到這項知識的學生,也曾有人像筆者一樣親身測試過,舌頭各部位感受並沒有多大區別,提出疑問教師應該也無法解答。直到30年後匹茲堡大學的維吉尼亞·科林斯(Virginia Collings)重複了哈尼格的實驗,結果揭示舌頭各區都感受得到每種味道。縱然不同部位感受的閥值不盡相同,但各區的差異非常微小,遠不及味覺地圖說明的那般明顯。

事實上,舌頭表面有許多小突起,稱為乳突,包含蕈狀、葉狀、絲狀與輪廓乳突,除了絲狀乳突外,其他3種都含有味蕾是味覺感受細胞的聚集地,可以讓我們感受與識別味道,不同乳突含有的味蕾數量亦不相同。味蕾遍布整個舌頭範圍,甚至連咽喉、會厭與軟顎的上皮組織都有它的存在。可以確定的是舌頭前端與邊緣味蕾較多,所以對味覺更是敏感。後來的科學家陸續發現了酸甜苦鹹鮮等味覺分子受體,其中鮮味歸因於麩胺酸鹽及核苷酸,即是味精的味道。較為特別的是辣味,辣味其實不是味覺可能是痛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