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大約五十年前印度普遍貧窮落後,但他們拍電影的年產量於世界排名可是數一數二。尤其熱衷歌舞片,為何如此?這就要從他們的民族文化談起。印度人敬拜三大神,分別是:
一、大梵天,是創造之神,坐騎是孔雀或天鵝,配偶是辯才天女,在佛教體系裡梵天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護法神。不過梵天信仰在近代已褪色,反倒延伸為泰國等地的四面佛信仰。
二、毘溼奴,是保護之神,最早出現在古文獻《梨俱吠陀》,其特色是三步就能夠走遍世界,象徵太陽於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毘溼奴的坐騎為迦樓羅(即大鵬金翅鳥),妻子是吉祥天女,全印度有一千多座毘溼奴廟宇,成為一大教派。然而在佛教,毘溼奴成了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只是天界眾神之一。
三、溼婆神,是破壞之神,或名舞蹈之神。印度哲學中「毀滅」有「再生」的義涵,故此神也擔當了創造(轉化)的功能。被吸收入佛教後,毘溼奴成為居於色究竟天的聖者,或是名為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羅天),或是密教的護法神──大黑天。
溼婆是舞蹈之神,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其意義在於:藉著這樣的永恆律動使得宇宙不朽。他的舞蹈有個專有名詞叫作「坦達瓦(Tandava)」。現今我們看到他的塑像之舞姿為:以四隻手拿著不同法器、左足抬起向內彎、右足立地略彎的姿態,甚為美妙。
佛教源於印度,反而在十三世紀時滅亡,原因是回教入侵而消滅殆盡。幸虧在此之前早已由印度傳入亞洲其他國家,例如中國、西藏、斯里蘭卡、東南亞國家乃至於日韓等地。至今印度的最大信仰為印度教,包含了上述的毘溼奴派與溼婆派。
再回過頭來說溼婆之舞。印度人那樣喜愛舞蹈,可能潛意識裡流動著模仿溼婆跳舞的血液與因子,尤其是在節慶裡跳舞更具有向神明表達尊敬、感謝之意。
一九五一年,印度的黑白電影《流浪者》造成大轟動,及後的《大篷車》亦不遑多讓,兩片可說開啟了印度歌舞片的濫觴。到了近日,《寶萊塢生死戀》兩位女主角的雙人舞更成為經典。
印度人進電影院可不是乖乖坐著從頭看到尾,而是隨著劇情發展忽地站起來,扭腰擺臀又唱又跳,並且不是一、二人,而是全場皆如此。起初可能讓外來客驚詫,若你在當地住久了或許也染上此氣息。動,表示你要宣洩身體細胞、內在情緒;不動,你反而成了異數。
故知「再窮,也要買票進場」似乎是印度人的全民運動。片中歌舞的安插可以與劇情無關,可以不合邏輯,可以上天入地,「就是要唱歌跳舞」是花錢進場的目的。換句話說看電影、唱跳一番,可忘卻現實的痛苦煩惱、貧富差距、種姓或性別歧視,享受片刻的麻醉與夢想,何樂不為?
曾幾何時印度電影突飛猛進,已非吳下阿蒙,他們的電影品質無論口碑、票房、娛樂、藝術、技術,常居世界前茅。例如《早安孟買》與《貧民百萬富翁》就讓我感動,《三個傻瓜》與《我與我的冠軍女兒》皆勵志、逗趣、充滿省思,亦在世界造成轟動。電影的成功,儼然是印度全民自信的象徵。
親愛的讀者,當你下次觀賞印度歌舞片時,不妨也學學他們,站起來唱跳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