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57-2)

星雲大師 |2017.03.07
1452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老謀深算精明老練/病染風寒多喝開水/死不悔改非常頑固/生機勃勃繁榮興旺/老氣橫秋自高自大/病久難癒家人辛苦/死別分離悲歡離合生龍活虎活潑矯健/老師宿儒學問淵博/病理切片組織化驗/死而無悔心甘情願/生死不渝忠貞不二/老有所終安享天年/病殃無力沒精打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生生不息繁衍不斷/老實修行以戒為師/病態美感不當瘦身/死得其所流芳百世/生喜死哀人之常情

人生是過客
文/星雲大師


有人說,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認為,人是宇宙的過客。
法院裡的法官出庭審案,稱為「過堂」;佛教中的僧侶到齋堂用餐,也叫「過堂」。所謂「過堂」,就是不能久居,不能久留,只是一時的過堂而已。就如人到世界上來,從生到死,數十年歲月寒暑,也只是經過而已;通過了生老病死的過程,空空而來,又空空而去,所以說人是宇宙的過客,一點也不錯!
宇宙是人生的逆旅,人生是宇宙的過客;在過客的人生裡,有的人為宇宙留下很多的紀錄,例如忠臣孝子、英雄遊俠、奸刁惡棍、混世魔王等。他們有的為宇宙留下彩色,有的為人間留下惡名;有的把世界彩繪成天堂,有的把社會渲染成地獄。
從歷史上看,歷代的帝王重臣、學者專家、貪官汙吏、江洋盜匪等,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已經明顯的展現出他們作品的優劣了。
人生因為只是世間的過客,當然有人想留下歷史:有的人留下人間的情義,有的人留下人間的光輝;但也有的人無聲無息的來,也無聲無息的去,來也不知為什麼而來?去也不知為什麼而去?就如大飯店裡,每天都有人來人往,難道他們一定都有目標嗎?
然而,雖然人生只是宇宙的過客,但是只要能掌握時間的人,就能擁有人生;會善用時間的人,就能懂得處理生命。
遺憾的是,同樣是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懂得珍惜生命,因此感嘆人生苦短;有的人任意揮霍生命,因此埋怨人生苦長。其實,若能真正認識生命,必能了悟人生苦多;唯有自我主宰生命,才能不懼人生苦空。
對於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認真,有的人活得很隨緣,例如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你春去秋來,不管你生老病死,總之,過客的人生,匆匆的來,也匆匆的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應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為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念嗎?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p.242




【生活佛法】
生老病死既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如何才能坦然面對「人生之最後」?尤其當自己至親的家人病危時,應該如何沉著面對呢?


人生之最後,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節哀順變」。但是家中一旦有個親人往生,整個家族還是會籠罩在一片哀傷、悲戚的氣氛中。尤其愈是親密、感情愈好的親人往生,愈會感受到「愛別離」之苦。
經典中有一段記載:波斯匿王在祖母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1.有生就會老。
2.病了就容顏枯槁。
3.死後神識會離體。
4.死後就要永別親人。
世間凡事都靠因緣而存在,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時,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死,雖然是令人感傷的事,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病了要死,死並不可怕,反而是病時的痛苦、病時的掛念、病時的煩惱,都比病還要可怕。所以當一個人生病時,醫藥固然可以減少病痛,但如果世緣已了,兒女其實也不必在他垂死的生命中,再透過醫療儀器給予勉強的搶救。因為人生在世,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
佛門對於「死」,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
1.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作懺消罪。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2.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3.往生後七七日內,乃至出殯送葬,家屬可為亡者誦大乘經典,增添功德以為往生資糧。
人生重要的是,要珍惜每一期的生命,要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歷史、留下功德。而家屬在緬懷親人之餘,應將他的懿德嘉行承續下去,把他的慈悲遺愛人間,這才是對家人真正的懷念。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