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死生(一)
文/星雲大師
老成持重深思熟慮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死重泰山輕如鴻毛
生不逢辰時運不濟
老牛舐犢愛子情深
病急投醫盲目治療
死不足惜罪有應得
生死攸關非同小可
老當益壯馬援將軍
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死裏逃生僥倖存活
生而知之與生俱來
老調重談沒有新意
病毒感染控制蔓延
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生財有道日進萬金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病國殃民天下大亂
死而後已任重道遠
生動活潑靈活應用
面對老病
文/星雲大師
人一生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有些可以控制,有些不能控制,好比老病,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不一定老了才會有病,年輕人也可能生病,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是一般而言,老人生病還是比較讓人掛念,到底老病時該如何面對呢?以下四點:
第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無論是小病或大病,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在生病時,由於身體疼痛,多半會造成意志力脆弱。心力較弱的人,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心力強的人,連眉頭都不皺一下。有病沒關係,面對疾病痛苦的當下,應該提醒自己「與病為友」,從心不苦才能做到身不苦。
第二、從看得破做到過得好:出家人穿的僧鞋,腳面上有洞,意思就是要人看得破,面對老病也是一樣。人有許多理想、目標,但是「生病」這件事卻沒有時間性,還來不及防備,它可能就來了,因而打亂不少人對未來的憧憬。這時,若一昧地執於對將來的期待,將不得安心。所以,面對病苦要看得破,看得破就能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就能幫助更多的人,日子也就過得更快樂了。
第三、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總是喜歡看醫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不舒服時,勉勵自己更堅強,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才能淡然處之。能做到這樣,病也就好一半了。所謂「精神能克服一切」,心力才是疾病最好的良藥。
第四、從放下執著做到安然自在:有句話說:「不是疾病痛苦,而是妄想摧殘人心。」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樣,能提得起,也要放得下,甚至面對疾病也要做到安然自在,才是真正的面對。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活了多久,而是為這個世間留下多少貢獻,如抗癌小鬥士周大觀,他的生命雖短,但展現的生命力卻讓千萬人感動。
所謂「老病死生誰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誰也代替不了誰。而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態不健全。因此,「面對老病」有四點建議:
第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第二、從看得破做到過得好。
第三、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
第四、從放下執著做到安然自在。
──摘自《星雲法語》第十冊 p.292
【生活佛法】
如何「自我修行」?
提供四點意見: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就是要做一個「觀自在」,每天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是否妄想紛飛,攀緣外境?觀照自己是否能夠把持自己?觀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諸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夠如此自我觀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斷淨化:「禪」是很自然的,是非常活潑的;參禪學道,不能呆板,不能墨守成規,不能積非成是。所以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淨化,不斷的昇華,如此才能一天一天接近「悟」的境界。
3.自我離相,不計勝負:做人要把眼光放大,目標放遠,不要在表相上、語言上、小事上斤斤計較。
我們常常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心裡不安,因為別人一個動作,就弄得自己不自在;因為太執著、計較人我、得失、勝負,使我們天天陷溺於人我是非、成敗得失的風波裡,不得安寧。因此,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4.自我實踐,不向外求:有信徒問趙州禪師:「如何參禪才能覺悟?」趙州禪師站起來,很風趣地說:「我現在要去小便,沒有時間回答你這個問題。」
禪師走了一段路之後,回過頭來對信徒說:「你問我『如何開悟』,這是多大的問題!你看!像小便這麼一點小事,還得我自己去呢!」
趙州禪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你要求覺悟,你要自己修行,靠別人是沒有用的!我不能代替你「吃」,我吃飯,你也不能當「飽」。所以,「自我修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重視的課題。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二)》 p.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