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以前沿著柳川觀鳥,常騎單車經過一間日式老屋。不知何時,竟變成咖啡店。
台中老城區咖啡店日漸增多,因而多了一間,並不覺得稀奇。但它真的不平凡,一般老屋若非史蹟建物或自然文資保存的樓房,絕不可能花大錢重新整修,保留紅土磚牆、水泥石和竹製建造的過往內涵,更何況是跟私人宅第承租,做為小小咖啡店。
我站在那兒,光是想到承租者的年輕浪漫就充滿心疼和溫暖。她叫Rita,幫咖啡店取名拾光機。以「拾」替代「時」,自有一積極面對過往歲月的隱喻。這裡是她和日本大哥あにき(Aniki)一起奮鬥的成果。
當初看到此屋草木叢生,地主說若租了,地上的日本房子可以拆除,但她要租此地,就是因為有此老房子坐落。屋主的隨便看待,更讓她捨不得。這種感覺我可以深刻體會,你若看到一隻老水牛要出售,因小時曾照顧,很想買回家做陪,但又擔心,家裡無空間飼養。結果,販售者說了一個價錢,只要你買了,殺掉吃掉都可以。你聽到了,自是義無反顧,想要搶救回來。我猜想,Rita應該就是這種矛盾心情吧!
豐腴可愛的Rita,在店裡忙進忙出,面對訪客經常洋溢自信的微笑。日本大哥卻不會隨便出來。想要看到他,恐怕必須常來。透過Rita尋找老屋的信念,跟這棟房子拚感情。有此審美的基礎,這時才會遇到她的日本大哥。
原來,老屋就是Aniki。那是她當初決定承租,經過一番整修後,才隱隱感覺,老屋核心有這麼一位大哥存在。但那情境不是靈異之說,而是建築品味的學習心得。一個人有誠意,想要把一間日式老屋完整保存,那心念會在整建過程的每個細節養成。
為了整建改造和保留原樣,她在木工朋友的幫忙下慢慢體會。久而久之,這棟老屋不再只是初次遇見的破舊宅第,而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因為認真重修,形體重新煥然,老屋的靈魂也回來了。
房子是活著的,當你用心跟它對話,整間房子清楚地傳遞另一種氣息。而在某一生活滄桑的氛圍中,Aniki勢必感受到了,便以充滿大正時代的韻味再現,把房子烘托出古樸的情境。光是這樣的過程,再如何辛苦的整建,都值得了。
以上描述若出自建築師的感懷,我會視為建築語言,但表白的是Rita。我還未遇見大哥,早已滿懷感動。
Rita在台中長年生活,看上喜歡的老房,總是像戀愛的女人,一股腦便栽了進去整天想的就是如何保護,讓它繼續完整地存在。原本,她在大誠街,開設了「拾光機」壹號,前幾年停業,在此另起爐灶。但她真不是生意人,一棟老房子,只簽約五年。天底下,哪有生意人打這樣天真的算盤。這好像談婚姻,只有五年契約,到期了,再看看是否要繼續。結果,光是整建就快一年半載,能營運的時間其實已不多。
在這個接近台中第五市場的環境,老城區繁華不再,生意恐怕只能打平吧。接下去,若再續約個五年,或許才可能有盈餘。但不知房東是否有意願,或者,屆時要提高房價,她可能就得面對是否繼續營運的難題。這樣把生殺權交給房東,絕非生意人做事的方式。
我有些疑慮,她還是樂觀如以往。我依舊聽到如下的浪漫想像,房子若有緣繼續對話,縱使緣分只有兩三年都沒關係,至少把它完整地交給了下一位接棒。希望承接者會因為她的善待繼續保存。
或許是,現今生活看了太多現代感、太多流行前衛的東西,往往會忘記曾擁有的那些文化、藝術或是一個小工具。像Rita一直想跟老房建立感情的年輕一代,最近在台中老城區,我還遇見不少位。
老城的復甦當然不可能只靠日式房子的維護。但一般民間日式老屋,在古蹟維護的法條裡,一直未列進文資法,任憑擁有者決定存留。有此法規,更讓喜愛者對這一私人擁有的日式老屋,愈加有珍視之情。
屆時如果無法經營了,怎麼辨?我繼續悲觀地推向一個極大的可能。Rita還是一派自信,至少救了一間老房子,讓它重新活過來。她講得心平氣和。我繼續動容,心驚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