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林奕榮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能發展為全球投資巨擘,受益於一套備受珍視的軟體和其他幾款交易應用程式。但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高盛已改採讓客戶免費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以提升業務的策略,在控管銀行風險的法規壓縮交易利潤之際開拓利基。
高盛憑藉稱為「證券資料庫」(Securities DataBase,SecDB)的系統輔助,透過精準交易獲利數十億美元,並避免數十億美元損失。目前為止,這套系統仍是高盛進行風險評估與分析股價的主要工具。SecDB每天計算280萬個持有部位的230億個價格,在高盛許多重要時刻扮演關鍵角色,包括金融危機前的爭議性交易。
高盛一直嚴密看管SecDB,拒絕競爭對手如德意志銀行提出的資料庫授權要求。一名合夥人回憶,10年前柯恩(Gary Cohn)擔任高盛營運長時曾談到SecDB授權的價碼,當時他表示,10億美元仍不予考慮,50億美元或可商量。
如今,華爾街面臨各項挑戰,高盛也開始免費提供這套軟體供客戶使用。他們的動機並非無私分享,而是過去許多讓高盛令人欽羨的優勢已經不再。新的監管法規限制銀行交易風險,也讓銀行須為持有大量股票與債券付出極高成本。此外,電子交易擠壓獲利,也讓以往人聲鼎沸的華爾街交易大廳轉趨平靜。
陰謀論者可能認為,高盛願意免費提供SecDB,必定是這套軟體已過時,失去價值。但實情並非如此,而是在進入了後伏克爾法則(Volcker Rule)時代後,華爾街企業必須監控的風險部位較少,對於高盛而言,把這項技術交到客戶手上,價值勝過藏在公司裡。
高盛的新策略是把這套軟體送給客戶,藉此贏得更多業績。擔心被交易員矇騙的客戶或潛在客戶,一旦能夠自行使用這項技術,會更有意願與高盛打交道。高盛透過網路版的應用程式提供客戶多項工具,可客製化並自行操作。
免費提供此類技術的做法絕不瘋狂,也非高盛首創。華爾街的企業數十年來早已提供免費的研究報告,目的就是拉抬業績。高盛期望的前景是:客戶使用該公司的Strategy Studio、Marquee應用程式規畫投資組合,讀取市場資料及研究,然後在該公司的平台進行交易,之後也透過此平台追蹤投資表現。
高盛此舉意在擁擠的領域裡尋找利基。貝萊德(BlackRock)早已提供風險管理系統Aladdin供客戶使用,彭博資訊(Bloomberg LP)的終端機則普遍出現在交易大廳。高盛或許免費供應「祕密醬汁」,但他們很清楚,客戶會購買一些產品來搭配。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