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人類已來到科技革命邊緣,未來的生活、工作以及聯絡方式將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其規模、領域及複雜程度前所未見。圖/美聯社、網路
世界經濟論壇(WEF)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人類已來到科技革命邊緣,未來的生活、工作以及聯絡方式將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其規模、領域及複雜程度前所未見。「第4次工業革命」如何發展尚難斷言,確定的是須以整合、全面的方式因應,亦將與全球政府、公私產業、學術與公民社會的利害息息相關。
1784年第1次工業革命運用水與蒸氣動力讓生產機械化,第2次(1870年)則使用電力開創大規模生產;第3次工業革命(1969年)則以電子學及資訊科技進行自動化生產。即將到來的第4次工業革命是以前一次的數位革新為基礎,最大特點是跨領域科技融合,物理、數位以及生物學領域的界線將更加模糊。當前的各種變化,不僅是第3次工業革命的延續,而被視為第4次工業革命,是基於3大理由:速度、領域及系統衝擊。今日的技術突破速度驚人,範圍與深度均宣告生產、管理與統治系統的完全轉型。
產業、政府 都受衝擊
第4次工業革命具有提升全球收入水準、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的潛力,但也伴隨各項挑戰,例如不平等擴大,尤其是攪亂勞動市場。未來人才將是比資本更關鍵的生產要素,就業市場可能形成低技術/低所得及高技術/高所得區塊,導致社會緊張升高。
各產業必然遭逢衝擊,以供應端來說,導入新科技將可創造滿足需求的新方式,瓦解原有產業價值鏈,另一方面,根基穩固的既存者被淘汰的速度也將快過以往。需求端將出現重大轉移,隨著透明度提升、消費者參與及新的消費模式出現,各公司將被迫改變設計、行銷及運送產品與服務的方式。整體而言,革新將對產業產生4大效應,包括消費者期望、產品改善、合作創新及組織型態。
第4次工業革命也將對政府造成衝擊,隨著實體、數位與生物學不斷整合,新的技術與平台將使公民更能參與政府治理,與此同時,政府統治能力亦將隨著科技進步而提升。整體而言,政府將面臨改變現有公眾參與及制定決策方式更大的壓力。
對人類的影響則是生活方式徹底改變,包含身分及所有相關議題,例如隱私、所有權、消費模式、投入工作與娛樂的時間,如何發展職業生涯及自然關係。然而,持續與其他人連結,可能剝奪了生活中極為寶貴的資產:暫停、反省及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伴隨新一波工業革命而來的科技或混亂,都是人類無法掌控的力量。人類應當把握機會與權力來形塑第4次工業革命,以導向能夠反映共同目標及價值的未來。
企業在第4次工業革命的成功策略
避免掉入仰賴成功經驗的陷阱
事業壽命愈來愈短,企業應專注於營運、同時改造現有事業,避免過度採用現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探索未來的成長機會
以理服人
高階主管應以實質而有力的論據,從公司內部引領創造式破壞。未來企業將面臨無止盡的破壞浪潮,自滿將是大忌
為企業內部引進「正確」的多樣性
別輕忽女性或其他種族的創造力,多樣性有兩大好處,一是能避開單一文化的風險、在改變時擔任緩衝,其次為能創造以創新與適應為本的平台,擁有各種背景的員工能以全然不同的觀點因應挑戰
資料來源/富比世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性
重新設計生產與消費體系,創造以資源效率為本的經濟模式
數位、人類與實體等3大領域匯流,更容易創造能帶來重大變革「熔爐技術」
破壞既有權力結構,不管是國家間、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
改變未來職場與人類所需技能,民眾應建立與科學、科技及設計有關的技能,同時更重視凸顯人類與機器差異的特性,例如同情心與創意
建立科技與人類的新規範,人類與科技會相互影響
資料來源/WEF
AI、機器人 攪動勞動力市場
隨著「第4次工業革命」到來,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勞動力的一大部分。即使特斯拉電動車執行長穆斯克等人曾發出「殺人機械」以及機器人可能剝奪就業機會的警訊,企業仍將在未來幾年開始迎接勞動力的改變。
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年1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推估,未來5年全球15大經濟體的勞動市場,將因機器人與AI帶來的混亂性變化,導致最多510萬個工作消失。
WEF表示,這些發展預告著「第4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並將模糊掉物理、數位與生物學領域的界線,讓生活、工作以及彼此聯絡的方式出現根本上的改變。至於我們工作與學習的變化,主要將出現在3大面向:
數據讀寫能力登場
閱讀、書寫及計算技巧可能改變,意謂課程亦將變動。
英國政府的資訊政策團體Open Data Institute主席夏伯特表示:「新的讀寫能力將出現,並且是數據讀寫能力。這不僅是計算能力,而是以計算思惟觀看世界,我們必須讓大家具備了解滿是資訊的世界會是何種樣貌的技術。」
夏伯特指出,這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須懂得編碼,但求職時「數據文盲」將居於劣勢。網路發達讓在家上班的概念成真,但未來的員工將更能控制自己的工作進度。全球最大臨時工派遣業者藝珂公司執行長德海茲認為,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將出現新平衡,工作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工時或場所,員工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作業進度與環境。
工作隨著人才移轉
德海茲強調,從國外招募人才到企業總部的概念可能消失,「流動性不再是傳統的移居國外,而是將工作移轉到人才所在地」。
職場對機器人與AI最大的憂慮之一,是工作被取代及收入不平等擴大;WEF創辦人施瓦布則表示,未來就業市場可能分為低技術低所得、與高技術高所得兩端。但前景並非全然陰暗,萬寶華人力銀行執行長普萊辛表示:「新的工作將出現,許多人將可獲得更能實現抱負的角色,不過這有待訓練。」
在本質上來說,被取代的工作會讓人們可接受的新角色增加。夏伯特表示:「很多新形態工作是我們不曾想過的,能夠引導及管理完整的資料生命周期的人,將成為新形態的專家。」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