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工時
flexible working
經主管同意,可
彈性調整工作時段
靈活上班
agile working
以業務為導向的管理技術,員工可在任何時段與地點工作
圖/路透、網路
許多人可能把「彈性工時」(flexible working)與「靈活上班」(agile working)視為同義詞,但兩者之間仍有區別。「彈性工時」出現較早,一般指的是個人經主管同意後,可彈性調整工作時段,這項制度常被視為員工福利。「靈活上班」或稱「智慧上班」,是以業務導向的管理技術,讓所有人可以在任何時段與地點工作,優點在於激勵員工的生產力,降低辦公室成本,減少碳足跡。
「靈活上班」需要管理者改變輸入(上班時間、出席)與成果的概念,重點在工作內容,而非地點。業務與個人需求的平衡向來不易,但「靈活上班」若能在慎思後實施,可望獲得全方面的好處。
欲實施靈活上班,企業主必須體認這將對命令與支配的領導模式形成挑戰,須先確認高階團隊到位。這種模式必須企業整體實施,由財務、人資、資訊技術及資產等各部門的主管共同推動。此外,也須讓整體組織了解這種制度的主要目標及優點。
中階主管也須接受這種改變,高階主管應該與他們探討這種制度的好處,以及如何培養相關技巧。一旦實施靈活上班的模式,所有主管都必須放棄「微管理」(micromanage)的管理方式,變身為教練和推手。同時也要中階主管了解,帶領分散各地的團隊,是晉升的必要能力。
即使團隊成員分散各地,必要的會議和團隊作業,仍可依據業務內容事先安排,減少冗長或者浪費時間的會議。主管應確保所有人參加虛擬會議的相關設備運作良好,同事間保持密切聯絡,不論在何處工作都有歸屬感。如果所有人都有貢獻,相互支援達成共同目標,分散的團隊依然能成功合作。
至於新進人員一開始最好還是能和同事一起工作,不須每天一起上班,但至少要經常如此,他們才能慢慢學會同事之間的默契,以及公司的價值觀。
複合式工作環境 溝通更重要
「靈活上班」領域的顧問梅特蘭(Alison Maitland)指出,企業主管必須嫻熟遠距離領導的技巧。實施靈活上班後,團隊可能分散於不同地點、時區甚至分屬不同文化,管理者的角色更為吃重。除了對人的管理,例如同理心、適應性,還需在規畫、溝通以及創意方面付出更多。
「複合式」的工作環境,也就是有些成員位於同一個辦公室、有些人遠距作業的形態,對管理者的挑戰更為艱鉅,例如工作量的分配。如何讓所有人的感受一致,不產生隔閡,也是管理者必備的技巧。
虛擬團隊的主管,必須依照結果來管理,而非上班時間的多寡。主管應擬定明確的目標,並且與下屬就追蹤表現、彼此提供回饋的方式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