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大選雙輸,不但總統敗在極懸殊票數,更成為國會少數黨。年輕的公民團體「時代力量」則成為第三大黨,從政治、歷史、價值觀來說,意義深遠。英國金融時報甚至稱,國民黨作為「現代中國的標本」,是「辭世之作」。
國民黨節節敗退,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蔣經國起用本省人才,因素非僅一樁,包括來自大陸的政界菁英衰老去世,必須有人挑起擔子。李登輝因而崛起,而他把「中國國民黨」的實質改換成「台灣國民黨」,加速國民黨本土化歷程,導致陳水扁完成首次政黨輪替。
馬英九雖戮力推動兩岸交流,尋求兩岸和解共生,卻擺脫不掉缺乏事實根據的栽贓「賣台」。性格是馬英九的罩門,他缺少魄力,執政前瞻後顧,重用「圈子裡」的人,無法擺平黨內內訌,更沒有培養接班梯隊。大選失敗早在連任後已埋下伏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指出,夾在對岸的強權和本土強烈民意之間,馬英九愈到執政後期愈顯得孤獨和無奈。丁學良預言,一百多年歷史的中國國民黨正從台灣「逝去」,辭別「政治人間」。
遷台六十七年,「中國國民黨」首次變成完全的在野黨,未來也可能「轉型」為「台灣國民黨」。但「時代力量」異軍突起,翻開了政治的新頁。「時代力量」代表公民社會從下而上翻轉了政治生態。民進黨看到這個趨勢,國民黨則做得不夠。
評論家早已指出「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民主」,認為這是對公民社會翻轉威權舊體制最公允的歷史評價。北京以商業模式操作統戰,台灣作為自主政治體的前景愈顯黯淡。而公民團體迅速形成公民社會,衝撞各項議題,凌駕傳統政治,將愈加主導政治社會的議程。
國民黨沒有忽略公民社會,但比起反核四、反大埔、反課綱及太陽花學運為主體的公民社會,國民黨抓住的已屬舊的公民社會。新的公民社會主體性更高,與政治社會的結盟關係也更弱。國民黨跟不上新的公民社會,但勝選的民進黨其實也有所警惕。
學者指出,國民黨慘敗是敗在以一個「過去式的舊政黨」,挑戰一個「現在進行式的新政治」。但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也證實,並非所有公民社會都有助於民主的提升。從阿拉伯之春來看,民主並未在阿拉伯國家遍地開花,甚至帶來宗派之爭,軍閥割據,內戰不已。有人因此歸咎於「伊斯蘭教與民主相悖」。甚至批評美國強力推動「美式價值觀」,包括民主選舉與自由經濟,在猶為「部落政治」的國家根本行不通。
在歐洲,極右翼、極左翼黨派,在許多國家「攻城掠地」,贏得選舉。挑戰「寬容移民政策」的許多是年輕人,他們因失業等問題引發種族主義思維,挑戰以德國總理梅克爾為主的「多元包容主義」。在世界各地,全球化也正遭遇民族主義復興的挑戰。
太陽花學運被貼上反中、反全球化的標籤,但當「時代力量」成為關鍵少數的第三大黨,就須從新審視被稱為「草莓族」的這些「七年級生」,將把台灣引導至什麼方向。而國民黨潰敗是否真意味「辭世之作」,還有很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