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當選總統不意外。她的兩岸政策選前迫於壓力,勉強宣稱維持現狀;但否認九二共識的立場毫不鬆動,無論這是眾人皆醒我獨醉,或眾人皆醉我獨醒,她如何與揚言「地動山搖」的對岸溝通,無法再以「實問虛答」來迴避。
台灣三度政黨輪替,美國的「忙碌」尤勝於前,剛卸任的副國務卿伯恩斯選後將以特使身分來台,現任副國務卿布林肯則將訪問中國。前者,意在向總統當選人「傳遞美方訊息」;後者則希望大陸「不要太早或在不了解蔡英文新政府前挑起危機」。
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選後將前往華府,爭取美國「共識」的意味濃厚。蔡英文說當選後就會啟動對外溝通,且會考慮「任何適合方式」。但陳水扁烽火外交殷鑑不遠;蔡英文「繞來繞去」談兩岸的風格,連柯文哲都警告「不可能繞過九二共識」。包括「黑箱作業」在內的抗爭尚方寶劍,蔡英文恐都需入鞘。
立法院首度政黨輪替,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占據優勢,國民黨則嗆聲要學民進黨焦土抗爭。當家不鬧事,民進黨不能再癱瘓立院。習於杯葛的民進黨,應拿出霸占主席台以外真正的民主作為,使議事有效進行。
本屆立法院被各種「占領」卡住。反中、拒中及太陽花學運的「天然綠」又擋下服貿等議案,國會幾乎繳了白卷。《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隱形的銅牆鐵壁,被民進黨奉如神主牌。選前最後的股市賣壓沉重,投資人憂心新政府改變財經政策。貨貿、服貿、TPP或RCEP等充滿不確定性,都對出口不利。
民進黨二度執政,恢復經濟動能將是當務之急。蔡英文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人民「有感」,攸關新政府與民眾「蜜月期」長短。日本學者稱大陸慣以「讓利」拉攏台灣,但兩岸太接近反而失去籌碼。因此維持某種距離變得十分微妙,若即若離對台商最理想。這或許是蔡英文意外的利器。
美國前國防部長培里表示,冷戰時美蘇以「相互保證毀滅」嚇阻對方,兩岸則可能是「相互保證經濟毀滅」。因為只要兵戎相見,摧毀的是每個月數十億美元的經濟總值,這是非常大的嚇阻力。
政黨惡鬥,台灣政治積重難返。各項經濟、民生法案堆積如山,早已激起民怨。部分投票給民進黨的人不無抱持一種想法,既然逢中必反、逢馬必反,不如讓民進黨執政,看看能否從自掘的泥沼中站起來。
大陸台商返台投票不踴躍,是對國民黨失望,也是對民進黨不信任,尤其太陽花學運主力有多人當選立委。近年兩岸間的政治拔河,最大變數是台灣年輕公民團體的崛起。
蔡英文勝選另一意義是中生代全面接班,脫離悲情訴求,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幾乎都退出舞台。民進黨培植公民抵抗運動的青年為側翼,但「時代力量」不會如深綠的友黨台聯,不會在立院無條件支持。這股積極「力量」宣稱將監督民進黨,可能成為國民黨之外更有力的政治制衡。
歐巴馬被認為是美國最會演講的總統,蔡英文的演說也極富渲染力。但執政不能靠演說,所有的抽象「形容詞」都須轉化為具體政策,臚列出有時間表的施政大綱。國內外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