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當選總統,民進黨取得全面執政後,全民寄望最深切的莫過於提振低迷的經濟,解決低薪,高房價,產業投資低迷,出口不振、消費低落等問題。因為這是她贏得大選的主要因素,當然也就是她無以找尋藉口,推託、模糊或迴避的重責大任。
建議新政府應先冷卻政治議題,無論在外交或內政方面都謹守「不挑釁、不製造意外」的原則;在國際關係上切勿重蹈「烽火外交」的覆轍,不要製造兩岸衝突;在內政方面,務求安定,以免內憂外患繼續拖累經濟。
時間已經不站在台灣這邊,新總統應該「提早執政」,多數黨組成內閣。如蔡總統拒絕,一則讓看守內閣無法作為,等於浪費四個月的空窗期而延誤經濟先機,也讓民眾認為新政府還沒有準備好,坐實了有關能力方面「空心」的質疑。反過來說,及早組閣,等於把握黃金時間,可以證明新政府不但胸有成竹,而且劍及履及將經濟政策付諸執行,更可增進民眾對新政府在振興經濟方面的信心。
雖然蔡總統鑑於馬總統因為被「六三三」等支票所困,而說過「不當數字總統」;但經濟靠管理,管理靠數據,新總統不能不對經濟數據無感,更要對於低薪,房價高,出口不振,消費信心不足的數據有所認知,如何提振投資,提高薪資,房價合理,乃至於解決產業缺地、缺水、缺人等問題,訂定「保守」的數字目標。如果短期內交不出具體數字的經濟成績單,民眾恐怕會對新政府失去信心,則消費、投資等內需都無法提升,「最會溝通」的政府也是白搭。
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出口關係經濟成長至深且巨,無法置身度外於國際化,更不能將中國大陸市場排除在外。尤其是主要經貿對手(例如南韓、東協等)不斷參與多邊的國際組織,我國遭到邊緣化的危機迫在眉睫。偏偏當初太陽花運動以兩岸服貿協議「程序黑箱」為由而反對,甚至懷疑對岸「讓利」充滿陰謀,民進黨力挺學生運動不讓監督條例通過,最後甚至質變為反對「外貿」而騎虎難下。最近又想透過參與TPP來為兩岸ECFA架構陷入僵局解套,卻偏偏在野時要求美豬瘦肉精「零檢出」。將來若以接受美豬進口為條件,不但自相矛盾,也將引發內部衝突,只能怪自己作繭自縛。
多邊經貿架構仍是以雙邊關係為基礎。台灣在TPP的冗長談判過程中,只會導致兩岸服貿、貨貿談判停止,經貿互惠減少,關係退化,結果就是無法參加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商機,對岸讓利絕無可能,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更是急切,甚至導致陸客來台觀光減少;擴大內需根本就無以兌現,出口進一步衰退。
新總統領導的新政府要誠實面對經濟問題,認真盤點過去自己的經濟政策主張是否有自相矛盾之處,要列出「具體明確」的經濟政策清單,尤其是如何在兩岸服貿和貨貿方面,先恢復馬政府難得建立的互信,作為參與TPP和RCEP的先決條件,也才能提升競爭力,促進出口,根本解決經濟問題,沒有閃躲的空間,人民也不能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