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教母陳郁秀 打造台灣品牌 文化無處不在 阮愛惠 |2015.05.10 語音朗讀 269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圖/陳郁秀提供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圖/陳郁秀提供 台灣豐彩三色明信片。圖/陳郁秀提供 阿嬤的花布就是最經典的「台灣紅」,其實早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圖/陳郁秀提供 陳郁秀以台灣藍意象為概念的家飾品。圖/陳郁秀提供 陳郁秀與設計師陳俊良,一同策畫二○一五年「結 金蘭─纓絡素履」主題展。圖/陳郁秀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陳郁秀提供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 二○○二年,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以及相關推動方案。其後,不論是擔任文建會主委或文化總會會長職務,甚至卸下公職後,仍以個人之力,全台灣走透透,以實際行動持續參與相關事務,且致力將其豐富的經驗,形諸於圖文紀錄,以傳承與分享各界。 繼二○一三年七月,陳郁秀推出《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之後,今年四月底,她再度出版了該系列第二本《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這次她寫的不是政策、策略、法條、規畫,而是原理、流程、實踐與態度。 陳郁秀說:「生活無處不文創。但我發現,這十多年來,政府及民間團體對於『文創』的走向,跟我當初制定的政策精神有些偏頗,錢、力量和智慧沒有用在刀口上,深感痛苦及惋惜。雖然我已離開公部門,但覺得自己仍有責任,畢竟這些政策是我提出,對其政策的目標、內容與來龍去脈最為清楚。」 《文創大觀1》已成為很多文化單位及大專院校的教材;在《文創大觀2》中,陳郁秀則以一個個她親身經手過的品牌實例,解說什麼才是可以代表台灣的文化品牌。陳郁秀說:「品牌不應局限於單一商品,也應囊括意象、空間、服務。台灣有著珍貴的文化能量,是創造文化品牌的基石。我的理念主軸就是『原鄉台灣+時尚台灣=鑽石台灣』。台灣多樣性的生態以及多元文化,像極了鑽石的切割面,這就是『原鄉台灣』;而台灣展現的科技發明與經營、管理、行銷之能量等,是所謂的『時尚台灣』;兩者相互作用就是磨光鑽石的利器,是文創的底蘊,我稱之為『鑽石台灣』。至於由誰來磨光呢?當然是所有的台灣人民。也就是說,台灣所擁有的DNA正是歷史與現代流傳給我們的寶藏,在此基礎上,我們要以『品牌台灣』為最高理想,才能在這變化萬千的二十一世紀,創造出真正屬於現代台灣的國家品牌。」 出版《文創大觀2》後,陳郁秀打算從「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及電影電視」等主題來闡述「文化產業化」及「產業文化化」的全面概念,預計每一至二年推出一本專書。 堅持理念 瞄準目標向前衝 「我的本業是鋼琴家,應在舞台上表演,為何要寫這麼多書?一九七六年,我和盧修一結婚後,我倆就致力於台灣的文化研究,出版很多書籍,著力推廣文化與藝術,並以我的專長『台灣音樂』為起點。至今我的中心思想始終如一,聚焦於『把台灣最好的一面發掘出來』,盧修一離世後我仍繼續前進,也帶動很多人一起努力。」 一九九三年,時任立委的盧修一和師大音樂系教授的太太陳郁秀,成立了「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推動本土文化藝術活動。二十多年來,基金會的活動力依然穩健踏實,陳郁秀則因擔任過文化最高行政首長,眼界的高度和思惟的廣度,從台灣本土音樂的領域擴展到文化的各種層面,至今她仍孜孜不倦為文化工作,不斷在各地考察觀摩,分享經驗。 陳郁秀說:「當我建立起一個理念之後,就會一直做一直做,永不放棄,即使只位居其中一個小角色,也無所謂。五十五歲那年,我自學校退休後,即以文化義工自居,大部分擔任無給職的顧問或董事,但我樂在其中。當有些文化事業公司的一級主管,帶著企畫案來討論時,我一看完就已知道如何指導他們。我有機會領導、共事,累積的經驗也愈多,更加能隨手拈來,處處自如,也樂此不疲。雖然每年都要出國取經五、六趟,每周排滿工作行程,但我並不覺得累,台灣本土文化的養分,與內心永不放棄的使命感,永遠帶給我無限的心靈力量!」 視音樂為信仰 領悟處事智慧 陳郁秀五歲學鋼琴,十四歲時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少年鋼琴組冠軍,十六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學生甄試,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留學。「音樂是我一生的志業,也是我的宗教。我每天都彈鋼琴,這是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我未曾一日離開它。」陳郁秀說。 她也曾有遇到障礙的時候,尤其在她的先生盧修一病重的那段日子。「那時我天天跑醫院,心神不能集中;我擔心面對大眾時無法順利表演,非常痛苦,想要取消演奏會。」但是盧修一說:「妳絕對不能取消,一定要想出一個辦法,讓妳在最痛苦的時候都能夠上台。」 有一天,一邊彈著琴,陳郁秀突然想到,教會裡的唱詩歌、佛教法會的梵唱,不都是在向上天祈求降福消災嗎?「於是我在彈琴時,就抱持著為盧修一祈福的心情,那種感覺非常好,不但能夠讓我安心上台,而且演奏得非常成功。」她說。 多年來,陳郁秀每天吃過早餐後,就先坐下來彈一個小時的琴,之後再展開一天的工作。陳郁秀說:「學習鋼琴,必須由人體結構學起,明白用力的關鍵點,例如指力、腕力、臂力及全身重量之力,明白之後,還得執行,再了解音色強弱、厚實、彈跳與硬柔,用此拿捏使用力量的大小。就如此由一個音,二個音…,慢慢完成全曲的演奏。細節沒處理好,不能演奏出精緻、優美的音樂音質,但只顧細節,又沒有統整的能力及遠大的胸襟、視野。所以要兼具微觀與宏觀的態度,才能圓滿。」 而她也以此態度移植至所有的工作,這種以鋼琴曲目彈奏理論,架構於實際的行政事務的獨特思惟,就是她能從鋼琴家的身分,成功轉化為文化政策主導與落實者的最重要因素。 「許多事情做就對了!第一層的基本功最重要,之後就能不斷累積前面的成果。文化行政工作最難的部分是要說服很多人,集眾人之力才能成事。就像燒開水,在等沸騰時那個『嗶』聲。但一旦到達一個高度,我們就能站上那個立足點來看世界,更能從世界的高度審視自己。」她說。 重視家庭 使每一天充滿意義 陳郁秀的原生家庭和婆家都是民間信仰,十六歲就留洋的她,至今謹遵婆婆的規矩,過年過節都要拜神祭祖。 三個子女和陳郁秀都很親近,兒媳女婿們也和陳郁秀無所不談。「從小我父親教導我:『先把好處給別人。如果我們懂得對別人好,生活周遭也會被好人和好事圍繞。』我至今仍以這樣的觀念教導子女,鼓勵他們心胸要寬大。」她說。 盧修一過世後,家人的情感更加濃密,每周六晚上,三個孩子的家庭,都會和陳郁秀共進晚餐,而且是在家吃飯。她說:「即使是我生日那天,我都要他們各自準備兩道菜帶回家共同享用。我擔任文建會主委期間,也親自上菜市場買菜,至今仍常為家人準備飯菜。」 陳郁秀認為,自己買菜,就能掌握食材的安全來源;自己烹調,才能控制健康清淡的烹煮方式。「孩子們看我這麼忙都還堅持這麼做,就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都盡量在家煮飯吃。很多事情,身教比什麼都重要。」她說。 吃得清淡、每天走很多路,算是陳郁秀的養生之道。小時候,她曾是一個熱愛自由、天真浪漫的孩子;成年之後,她意識到一己的責任,專注而積極,並且堅信「人定勝天」。「但是盧修一過世後,我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相信人生在世,有一定的時間,我們要作的,是如何過得有意義。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時期,就是他被關的那三年和他生病之後的那段日子。歷經過那些痛苦,後來再碰到大小事情,我已不再驚慌失措,頂多覺得『啊!就是這樣啦』!」她笑說。 除了感謝夫婿留給她很多無形的資產、讓她學到很多事情之外,陳郁秀對老天更有無盡的感恩。「我向來不汲汲營營,但上蒼對我非常眷顧,今生給了我很好的天賦、很好的職位、很好的朋友。我得到許多協助,都是用錢買不到的。因為感恩,我也常無私地分享或資助他人各種資源,常有人說我是他們的貴人,但我都忘了,不以為意。這樣的人生是很愉快的,我本無所求,但當許多人回頭來謝謝我時,不由得感覺:『哇!我怎麼這麼幸福!』。」 前一篇文章 教育工作者 呂捷爆笑教歷史 隱含人生觀 下一篇文章 視障律師李秉宏 眼盲心明永不妥協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10亞洲佛青首爾聯誼 傳承人間佛教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