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蕭依釗 放下新聞前線 竭力播下慈善種子 阮愛惠 |2015.03.29 語音朗讀 392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蕭依釗身為資深記者,採訪過許多名人政要,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圖)、總統馬英九(右圖)。圖/蕭依釗提供 蕭依釗身為資深記者,採訪過許多名人政要,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圖)、總統馬英九(右圖)。圖/蕭依釗提供 圖/蕭依釗提供 星雲大師親自主持,劉鑑銓及蕭依釗皈依儀式。 圖/蕭依釗提供 餵馬來西亞深山裡的原住民孩子吃飯,他們平時是用手抓飯,不慣用叉匙。 圖/蕭依釗提供 蕭依釗投身慈善,探訪緬甸孤兒。 文/記者阮愛惠 圖/蕭依釗提供 曾任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世華媒體集團執行董事兼總編輯的蕭依釗,二○一三年四月一日起,決定提早和公司解約,告別三十六年的新聞編輯台生涯,全副心力投入慈善文教的工作。 未臻耳順之年、健康狀況良好、馳騁新聞沙場戰備力猶圓熟飽滿,蕭依釗卻決定離開新聞前線,到底為了什麼? 她淡淡地說:「世事無常,媒體生態一直在變,應該是放下的時候了。放下才能再拾起。我覺得俗語說得好:『待有暇而讀書,則永無讀書之時;待有餘而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日』,所以我決定轉換人生跑道。」 蕭依釗是馬國傑出的華文新聞工作者,屢獲國家新聞學院頒發最優秀記者獎,二○一二年也得過台灣「第四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海外地區傳播貢獻獎。她有一支健筆,擅寫評論及報導文學;她熱愛文化研究,任職《星洲日報》文教部主任期間,不但深耕中華文化園土,更創辦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多年來不只帶動馬國華文創作的潮流,更促進馬國華文文壇和世界華文文學圈的接軌。 從小熱愛看書 奠定記者基礎 蕭依釗出生於馬來西亞,成長在以採錫礦和割膠為主業的貧瘠華人村—錫米山新村,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蕭依釗,從小就很愛看書。六歲時,她擁有的第一本書,是大堂哥遺留在後院雞寮籐籃裡的教科書。 上小學後,學校沒有圖書館,課外讀物只有二、三十本經過打洞穿線,掛在教室板牆鐵釘上的兒童刊物。上了中學,總算有圖書館,她愛書如命,幾年內就把館藏的中英文書都看完了。「我很小就近視,媽媽怕我眼睛壞了,不准我看書太久。當時父母凌晨四、五點就得開始工作,必須早睡,家裡不到九點就熄燈,我在房間用手電筒看書,好幾次因長時間俯首看書而流鼻血。那時要是不聽話,媽媽只要說『把你的書燒掉不給讀』,我就乖了。」她回憶說。 初一時,蕭依釗開始投稿校外的學生刊物,作文中總是描述學校或班上發生的事,那時她有兩個外號,一是「新聞記者」,另一個是「蛀書蟲」。給她取綽號的同學,大概沒想到她後來竟然真的當了記者。 加入《星洲日報》 稿紙即戰場 一九七八年,二十一歲的蕭依釗,第一份工作即加入《星洲日報》,從記者開始,一步步向前走,曾任特稿撰寫、專欄作者、文教部主任,作到集團內的總編輯。 世華媒體集團是中國之外最大的新聞媒體集團,共有《星洲日報》、香港《明報》、美國《明報》、加拿大《明報》及《亞洲週刊》,以馬國而言,讀者總量占全國華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蕭依釗說:「新聞工作一直都是充滿挑戰的。我剛接總編輯時,有一位當過反對黨國會議員及反對黨領袖政治秘書的老同事問﹕『這個職位那麼危險,你還有勇氣擔當?』新聞界常說我們頭上有五把刀(指五條法令),一犯上就可能坐牢。」 回首十年總編輯生涯,蕭依釗坦承,有很多時間,都是在和當權者博奕。過去,主要是應付政治人物和官員對新聞的干預;市場化的結果,又加上商業勢力的制肘,後來又要與網路媒體競爭。她說:「美好的仗既已打過,當因緣不再俱足,也就是放下的時候了。」 領導者 以誠服眾 媒體人以行助人 蕭依釗身材纖瘦,說話緩聲細語,外表和「女強人」形象毫無聯結;她個性單純率直,很多人說她一點都不像大報社的總編輯,如果放在北京或台北,保證一個月就「出事」了。她笑說:「我們馬來西亞人比較樸素熱情,工作上只要集中精神去對付當局和權貴就好了。」 至於她有什麼樣的「領導風格」?蕭依釗說:「對待同事,我只有『以誠待人』一個原則,開會時,聆聽每個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執行大型活動時,我權力下放,尊重專業。我的任務只是在問題發生時,作補救的工作而已。我的原則是,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好的,發生事情就讓我來承擔。」 提筆衛社會 發心護言論自由 曾經,蕭依釗是一位無神論者,年輕時,也堪稱「憤青」。「我小時候看了很多宣揚左傾思想的書,又在生活中看到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不公,所以我年輕時支持社會主義。後來在工作上,接觸到很多傑出的學者,他們主張人道主義,為社會伸張正義,受到他們的影響,我一直在修正我的思想。」她說。 後來,看到中國大陸的社會制度逐漸改革開放,蕭依釗更加堅定支持社會公義的立場,人道主義成了她的普世價值觀。她說:「打從我進《星洲日報》,就自覺這是一份神聖的工作,我要用我的力量改變社會。所幸,我不是單打獨鬥,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媒體支持我。當時的老總劉鑑銓經常勉勵我們:『我們不是代表自己,我們是代表報紙背後的一百萬讀者!』一路走來,我真的是充滿勇氣。」 年輕時,靠著熱情,蕭依釗每天都跟著值夜班的記者,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分內工作之外,再用不同的筆名寫時事評論,撻伐社會及政治上的不公不義。當時的劉總不斷地丟棄和修改她的稿子,不是要消減她的銳氣,而是為保護她的安全。劉總期勉她在法令的限制範圍內作最大的衝撞,迂迴前行,避開地雷,才不致粉身碎骨。 等到自己也當上總編輯後,蕭依釗也常為了新聞自由和保護作者,及同事間的權衡大費心力。言論自由受到各種限制,讓她深切地產生挫折感。「有時明明知道發布新聞者或受訪者在說謊,卻還要替他們散播謊言,那真是很氣。」她說。 佛教思想 動念成立基金會 後來蕭依釗的人生思考裡,慢慢地加入佛教的思想。「我轉念去想,媒體力量既然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在立場和立場間對峙?何不利用媒體力量來作慈善?後來我推動成立《星洲日報》基金會,有系統地開展社會公益。基金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是助養貧窮學生,我在這裡得到工作上的平衡點。」她說。 離開新聞線後,蕭依釗又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創立「祝福文化基金」。這個基金的重點是扶助被嚴重邊緣化的馬來西亞原住民孩子,同時在中國雲南、貴州及緬甸捐助貧困學生。 目前,蕭依釗只負責這兩個基金會的工作,得空就寫一些文章。「由於兩邊都是義務工作,沒有支薪,今年過年時,姊姊還問我,是不是無法拿錢回家給媽媽?我說,還有一些儲蓄啦!」她笑說。 起心歸佛 皈依星雲大師 蕭依釗的原生家庭是民間信仰。當記者後,因工作的關係,天天得和很多社團領袖打交道。 她表示,「我慣性與受訪者保持距離,所以早年雖然有機會採訪星雲大師,也結識多位佛光山的法師,但因緣都不俱足,不過我對佛光山眾法師的莊嚴行止,很早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一○年,蕭依釗陪同老長官劉鑑銓來台領「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時,有機會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和星雲大師近距離談話,兩人深深被大師的氣度和學養折服。 之後幾天又有和大師互動的機會,蕭依釗忍不住問劉老總:「您既然信佛,要不要皈依星雲大師?我可以拜託相識的法師轉達我們的請求,也可以陪您一起皈依。」 結果大師一口答應了她的請求。「隔天早上七時,就在大雄寶殿,大師親自為我們兩個舉行皈依儀式,幾位我所敬重的法師都在場觀禮,莊嚴的場面,令我感動至今。」她說。 人生轉捩點 深受佛教經典啟示 皈依之後,蕭依釗發心護持佛教,也開始認真閱讀大師的所有作品。 去年初,林懷民和蔣勳到大馬,談話之中,提到他倆每天早上都會誦念《金剛經》,「聽他們講過之後,我也開始看星雲大師及其他大德寫的《金剛經》註釋。這些佛書,對我在作人生過度期的選擇時,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大師的作品,他不僅是高僧,也是文學家,能用淺白流暢的文字表述深奧的佛法,讀他的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我經常買大師的作品轉送朋友,今年也買了很多簡體版的,去大陸山區探訪貧困學生時,就送給地方領導。雲南有一位副縣長,最盼望我帶星雲大師的書給她。她說,我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星雲大師的作品。」 除了以慈善作佛子行,蕭依釗得空就在心中默唸「觀世音菩薩」聖號。她說:「觀世音菩薩是我追隨的對象。三年前,國家婦女部頒給我一個『愛心大使獎』,我告訴他們說,真正的愛心大使是觀世音菩薩,我日後追隨祂的腳步就對了!」 前一篇文章 中油董事長 林聖忠 寵辱不驚 隨緣而行 下一篇文章 劇作家 劉殿潤 妥協、淡定等機緣 中年逐夢不晚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6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