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遇見王羲之

文與圖/侯吉諒 |2015.02.03
2984觀看次
字級
當我遇見王羲之 圖/侯吉諒

文與圖/侯吉諒

曾經在台北故宮看過唐人臨摹的王羲之〈都下帖〉和〈秋月帖〉,那種夢般深沉的墨色,是我從來沒有見過,也不曾想像過的。

二○一三年二月,在東京工作的學生妙仁寫信來,說東京博物館正在展覽王羲之,並且傳來展覽目錄,我原來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展覽,看了目錄大吃一驚,這樣的展覽對喜歡書法,而且是長年臨摹、研究王羲之的我來說,根本就是一場夢幻般的展覽,立刻訂了二天後的機票,專程到東京看展覽。

王羲之的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至尊珍品,一千多年來,沒有一個學習書法的人不受王羲之書法的影響。

在照相印刷普及之前,人們只能從碑刻拓本學習書法,在碑刻與手寫之間,存在許多材料、工具與技術上的鴻溝,沒有見過書法真跡的人,很難準確掌握臨寫的分寸。

照相印刷普及之後,以往只有皇室、貴族、大收藏家可以看得到的書法珍品,終於化身千萬,價格又極其低廉,使平民百姓得以欣賞擁有,並以之為學習書法的範本,從學習書法的角度來說,現代人可以說比古人幸運多了。

然而不管印刷如何發達,真跡永遠都是臨摹書法的最佳範本,真跡所展現出來的字與筆、墨、紙之間的關係,永遠都是印刷無法企及的。

曾經在台北故宮看過唐人臨摹的王羲之〈都下帖〉和〈秋月帖〉,那種夢般深沉的墨色,是我從來沒有見過,也不曾想像過的。

說起來,現代人寫書法已經是太不講究了。現代人寫書法,大都只注重筆法技巧,但卻不重視毛筆、紙張和墨;為了書寫的流暢,可能毛筆還會買好一點的,但紙張就不講究了,不是買最便宜的,就是可以用就好。墨則是以墨汁為大宗,很少有人磨墨。

然而書法是藉由筆墨紙這些工具材料所表現的,不講究筆墨紙硯,技術再好,表現仍然有限。雖然說紙張多半是單純的白色、墨也只是黑色,但好的筆墨紙硯才能襯托出精采的書寫。

歷史上的書法大師無不講究書寫的工具材料,蘇東坡曾經記載他為朋友寫〈寶月塔銘〉說:「予撰寶月塔銘,使澄心堂紙,鼠鬚筆,李廷珪墨,皆一代之選也,舟師不遠萬里,來求予銘,予亦不孤其意。紹聖三年正月十二日東坡老人書。」可以證明蘇東坡寫字之講究,用的是「皆一代之選」的好東西。台北故宮現存不少蘇東坡寫給朋友的尺牘,每一件尺牘的墨色無不烏黑厚重,看起來都彷彿昨日所書那樣生動。



平常不容易看到古代大師的書法真跡,王羲之的書法尤其難得一見。由於各種原因,王羲之的書法已經沒有任何真跡傳世。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竟然連一件真跡都沒有,確實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實。

幸好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大粉絲,唐朝又是書法史上臨、摹、刻等等書法複製技術最高明、最發達的時期,因此我們至少還有二十多件唐朝複製的王羲之墨跡可以參考,以茲領略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和魅力。

在現存的王羲之墨跡中,可以分為臨、摹兩種,臨是對著書法臨寫,成品的價值取決於臨寫者本身的書法能力,也不可避免的會偏離原作的面貌,王羲之傳本墨跡中最有名的是傳為歐陽詢和褚遂良臨寫的〈蘭亭序〉。

其他的傳本墨跡,主要是摹本,最有名的,也是〈蘭亭序〉,其中最好的是「神龍半印本」,是唐太宗令馮承素、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就原作描摹而成,由於描摹的技術極為高明,一般相信忠實的複製了王羲之書法的原貌。〈蘭亭序〉真跡據說是作為唐太宗的陪葬品了,但唐太宗的墓在五代時被盜過,被盜的物品中並沒有〈蘭亭序〉,總之,〈蘭亭序〉的下落至今不明,流傳至今的,則是臨、摹的〈蘭亭序〉。



有一些特別精采的王羲之書法摹本在日本,〈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摹在同一張紙上,唐朝就傳至日本,為日本皇室收藏,保存狀況非常完好。〈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也是摹在同一張紙上,也是唐朝就傳至日本。日本私人收藏的〈妹至帖〉和二○一二年首度面世的〈大報帖〉,則是同紙分割為二的摹本。

這些在日本的王羲之書法摹本都保存得非常好,〈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因為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後,即被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收藏,鈐有日本桓武天皇(七三七─八○六)的「延曆敕定」朱文印。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于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楊守敬首先摹勒於他的《鄰蘇園帖》,墨蹟印刷品的傳入,則在一九三四年以後。

日本人對古物的收藏嚴格遵守「維持原狀」的原則,所以在日本的王羲之書法摹本,可信度最高,因為保持了物品原始的狀態,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書法展覽,對了解王羲之的書法和唐朝的摹寫技術,可以說是最好的機會。

儘管我已經有相當認識,但坦白說,第一次親眼看到那麼多件王羲之的書法摹本,還是非常震撼,這些千年以上的古字展現在眼前,生動靈活,以往在印刷品上看不到的細節都可以仔細觀察,在一筆一畫之間,我彷彿看到王羲之執筆而寫的神情,也幾乎可以在那樣深沉厚重的墨色中,感受到王羲之當年書寫的心情起伏。



我臨摹王羲之的書法已經超過三十年,雖然不是每日臨寫,但必然每月臨寫,原因是王羲之的書法有非常精妙之處,他的字不只是漂亮、好看,王羲之的書法更可以傳達書寫者的內在心情與精神境界,而正是我對書法想要追求的目標。

參觀過東京博物館的展覽之後,我又再次重新開始一系列王羲之作品的臨摹,因為看到那麼多唐摹精品的筆墨境界,我把收藏多年好紙拿出來,裁好尺寸、分類整理,碰到每天寫字精神最好的時候,就把王國財、黃煥彰兩位造紙專家的精采好紙拿出來,一件一件慢慢累積,終於累積出《侯吉諒臨摹王羲之墨跡.十七帖》這樣一本書法字帖。

臨摹書法是一種深度的閱讀,只有透過臨摹,才能了解古人寫字當下的心境,以及包含在書寫技術與文字內容之中的文化意涵,寫書法對我來說,一直是閱讀古人與中華文化最好的方法,對現代人來說,寫書法可以是淺嘗即止的興趣,也可以是退休之後的休閒活動,但同樣花那麼多時間,只要更加用心,即可領略豐富美好的文化內涵,但願喜歡書法的朋友們不要忽略了書寫技術之外的美好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