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田歲月 (上)

文與圖/侯吉諒 |2017.10.05
5160觀看次
字級
圖/侯吉諒
圖/侯吉諒
圖/侯吉諒

硯台是硬的,墨條也是硬的,但好的硯台和墨條在研磨的時候會有一種墨條融化在硯台上的感覺,書上的形容是「熱釜融蠟」……

文房四寶中對書法影響最小的是硯,但硯台卻是書齋氣氛中最重要的角色。

常常有人問,現在墨汁這麼方便,為什麼還要磨墨?

一句話就說明了問話的人不寫書法,或者還沒進入寫字的深度美學之中。

用毛筆寫字,在現代社會並非實用的技術,效率更不是最重要的考量,藉由磨墨這件事讓寫字的節奏「慢下來」,甚至才是現代人寫書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書齋美學的主角

用硯台磨墨當然沒有用墨汁那麼方便,但因為有了磨墨這件事這個過程,在還沒開始寫字之前,就有一種緩慢、優雅、細膩的過程。

都說日本人的茶道非常精緻、講究,連倒水都非常優雅、講究,在我看來,用硯台磨墨這件事,要比日本茶道更細緻。

泡茶倒水、注水如果偶然不注意,水太滿流出來是很常見的事,因為下有壺承,也不怕弄得到處都是水,依然可以保持潔淨與優雅。

磨墨則不然,每次磨墨的水量如果沒有控制好,後面寫字會很難控制;如果水太少、墨容易磨得太濃,水太多,很難磨到恰到好處,也很容易磨得到處都是。

因此磨墨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學習倒水,倒水的量要一定、形狀要在硯台上凝結如珠,所以要用水滴或小水匙,水滴最好是浙江龍泉做的青瓷,水匙最好是銅做的,造型要古雅簡約、匙身要彎曲,剛好可以靠在水洗上,不會滑落,容量最多二CC。

水滴、水洗、水匙,這三樣東西都是為了磨好墨而產生的,由此開啟了一整套繁複精緻的書齋文房美學。

以前在江兆申老師「靈漚館」上課的時候,除了老師的深厚博大的書畫造詣,最迷人的,是老師對文房的講究。

江兆申老師收藏許多硯台,經常輪流使用,學生們最喜歡幫老師磨墨。老師的每一方硯台都非常典雅精緻,放在畫桌上彷彿有一股安靜的力量。

筆墨紙硯中,紙是用過即換,「有效期限」只有一次,筆大約可以寫數百到數千字,寫得勤快一點,每月換一枝筆是正常的,墨條看大小,約略可以用半年到數年,而硯台則可以用一輩子,甚至流傳後世千百年也都不會變質。

陸游的詩說「古硯微凹磨墨多」,其實要把硯台磨到凹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硯台質地堅硬,要靠磨墨磨凹硯台,即使是○.一公分,恐怕一輩子都做不到,所以不用擔心會把硯台磨壞。

因為硯台耐用,也因為好的硯台在古時候並不容易取得,所以文人對硯台的形式、製作就慢慢有許多要求。

最好的硯台

現代交通、運輸發達,不容易理解好硯台的難得和稀珍。硯台中最有名的種類是端硯和歙硯,端硯產地在廣東肇慶、歙硯在江西嫠源(原來屬於安徽歙州),都是偏遠地區,硯台多出自山谷河床,交通更是不便。北宋以正直剛烈聞名的包拯曾經擔任端州知府,離任的時候沒有帶走日常辦公所用的端硯,因而被視為廉潔,端硯的稀珍可想而知。

我收藏有一方十公分正方大小、○.八公分厚的小端硯,是一方清代的硯台,有珍貴的紫檀盒子,這方硯台這麼小,卻是兩面都做了硯堂,而且還用了紫檀做盒子,可見原來主人的珍視。

後來讀台灣故宮出版的硯台專著,發現乾隆也有一方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硯台,也是兩面工,更稀奇的是其中一面刻了非常精緻的篆書,如果不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乾隆不會費這麼多功夫去處理這一塊小硯台。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端硯,體積不小、做工繁複,但價格不貴,原因是那些硯台雖然稱之為端硯,但事實上並非嚴格定義上的端硯,舊的老坑端硯從古時候就是稀珍昂貴的東西,古時就禁止開採,沒有那麼容易取得。

比較起來,歙硯就比較親民一些。歙硯的石品、紋理都比端硯豐富,石質極為溫潤,下墨發墨都非常好,而且價格便宜很多。

硯台的好壞,依序以質地、形狀、工法為判斷的標準,質地好的硯台,出墨的速度快(下墨),磨出來的墨液溫潤柔和(發墨),不澀筆、不傷毫毛,寫字的感覺流暢,寫出來的墨色烏黑、溫潤、飽滿、有光澤感。

可以做硯台的石頭很多,在華人文化圈到處都有可以做硯台的石頭,但端硯歙硯之所以特別受到重視,即這兩地的石頭特別好、特別適合磨墨。

端硯歙硯的優點,從磨墨的角度來說,就是石頭溫潤、保水性佳,石質細膩、不會損耗毛筆,以及石頭中富含「絹雲母」,可以磨出粒子非常細的墨汁。

絹雲母就是體積很小、硬度很高的矽顆粒,這些矽顆粒就像很小很小的刀子,可以把墨條上的墨刮磨下來,在磨墨的動作中讓墨條中的墨粒子和膠、水充分地攪拌混合,使墨液的質感非常細膩、溫潤,不但寫字流暢,而且可以很好的附著紙面、滲透到紙中,寫出來的字烏黑飽滿而有質感。

「磨感」對硯台的好壞來說,也很重要。

硯台是硬的,墨條也是硬的,但好的硯台和墨條在研磨的時候會有一種墨條融化在硯台上的感覺,書上的形容是「熱釜融蠟」,只有很好的硯台,才能把硬的墨條磨出融化的感覺。

好的硯台還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就是研磨的時候,如果方法正確,會產生「硯墨相吸」的現象,墨好像被硯台吸住了一樣,有很強的黏著性。

能夠產生「熱釜融蠟」、「硯墨相吸」現象的硯台, 必然是極品。

磨墨是寫字的基本功夫

古人對磨墨這件事有極大的要求,因為墨磨得好不好,關係著字能不能寫好,對寫字的質感有決定性的影響。

墨要磨得好,首先要有耐心和方法。有耐心,就是不能急,不能太用力,以前的人說磨墨要如病夫,意思就是不能使勁去磨,但這樣的形容詞常常令人誤會磨墨就是要有氣無力的樣子,有的學生不能理解,磨墨時候完全沒有用力,二CC的水要磨到數百下,費時一二十分鐘,實在花太多時間。所以又有「重按輕移」之說,意思是要用力壓下去,然後輕輕的磨墨,但「重按輕移」還是讓人困惑,既然用力按,又如何能夠輕移?因此我把「重按輕移」改為「重按緩移」,意即磨墨要有向下壓的力道,墨條才能和硯台有一定的接觸力量,緩移則是磨墨要不急不徐,讓磨出來的墨、膠和水充分混合。

磨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把水倒在硯台上,然後拿墨條去打圈圈或前後推動而已,但事實上要磨出好墨非常困難,尤其是墨要磨到什麼程度才算好,沒有一定的寫字經驗和功力,坦白說,很難掌握。

墨要磨得好,硯台和墨條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