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柏林人因二次大戰和冷戰而身心交瘁,繁盛的金融業和工業也因分隔而瓦解,統一並未讓柏林立即恢復昔日榮耀。圍牆倒塌後十年,經濟疲軟,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五,生活消費較低,卻因此有意外收穫。
歷史上,藝術家總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在生活低廉的城市大放光彩,例如七○年代初期的紐約和晚期的倫敦。柏林也一樣,藝術家住在租金低廉的房子,買便宜食品或領政府救濟金,就像尚未完工的雕刻品,期待嶄露頭角。
二○○八年時,柏林市長沃維雷特說:「柏林的確不是一個有錢城市,但有致富的潛力。」藝術家更說柏林「貧窮但性感」。
不過,德國人即使性感,也很務實,力圖實現兩德共存共榮,德東許多地區重建的成果,讓世人看到德國人的決心和毅力。德東人學習繁榮經濟的資本主義,德西地區也領受德東保有的傳統德意志民族氣息。
德國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論在德東或德西,記憶裡並沒有分隔的德國。最近一項針對青年的調查顯示,這些不曾經歷德國歷史轉折點的年輕人,普遍認為現在德東和德西地區的共通點遠多於差異性。
二十五年後,德東地區的經濟力仍不如德西地區。雖然德國政府積極整建,許多大企業也在德東設廠,但德東地區平均生產力仍只有德西七成的水準,平均薪資同樣也只有德西地區的七成。
但經濟學者指出,從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德東地區的成效比中歐其他前社會主義國家,例如捷克,已非常可觀。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德東城市的繁榮,甚至令不少德西城市羡慕。柏林已從「貧窮但性感」走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