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在紐約召開,一百二十五位各國領袖參加,是歷來最多世界領袖出席的氣候會議,也是二○○九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混亂閉幕後,第一場高階氣候會議,不過,全球最大排碳國中國大陸和第三大排碳國印度的領袖未出席,讓峰會蒙上陰影。
歷屆氣候高峰會大都效果不彰。所以開幕前兩天,彷彿知道難如預期,又將「召開會議,議而不決」,全球六十萬人參加「人民氣候遊行」,呼籲決策者採取行動。紐約人更號召「湧入華爾街」,比照二○一一年抗議貧富不均的「佔領華爾街」,期盼世人注意大企業使氣候危機加深問題。
科學家也在峰會前兩天宣布,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三,達到歷史新高,前三名為中國大陸、美國和印度。中國雖然幾乎是美國兩倍,但美國的人均排放量仍遠高於中國。
石化燃料 撤資五百億
人道救援組織「樂施會」就對這場峰會不樂觀:「恐怕很少有政府會對減碳做出認真的承諾。」紐約時報也指出:「人們並沒有對峰會寄予過高期望,因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各國能在政治上突破,採取更有力舉措。」
地球暖化就像我們生病、發高燒,「地球工程」已展開。但氣候與經濟的兩難困局,是環保與經濟競合關係的「全球化」,「湧入華爾街」的人數不多,可能是因企業適時宣布:包括靠石油賺得巨額財富的洛克斐勒家族及其他慈善機構和富豪承諾,從石化燃料投資中撤資五百億美元。
「撤資運動」三年前展開,已有約六百五十個人和一百八十個機構承諾五年內撤資。洛克斐勒兄弟基金會聲明說:「我們確信,如果洛克斐勒還活著,做為一位有遠見的精明商人,他勢必會撤出對石化燃料的投資,並投資於潔淨的可再生能源。」
是的,精明商人都知道,生病的地球沒有其他星球的器官可移植,而愈是病入膏肓的地球,企業愈是無利可圖。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拯救地球與經濟增長可以兩全〉一文寫道:「最新消息:拯救地球的成本會相當低廉;甚至可能是零成本。但有人會相信這個好消息嗎?」
歐巴馬宣布要在二○三○年之前,將發電廠造成的碳污染從二○○五年的水平減少三成,目標是碳汙染的最大來源,即六百多家火力發電廠。歐巴馬此舉,將對全球能源產業的抗暖化帶來重大影響。印度近六成供電仰賴煤炭的火力發電,污染嚴重程度不下於美國。泰國電力超過七成靠天然氣,但天然氣也是石化燃料,絕非清潔能源。
限制溫室氣體 很划算
美國反環保團體預言,美國減碳成本每年將達五百億美元,經濟在劫難逃。但克魯格曼引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評估報告:「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經濟衝擊小,每年約僅百分之零點零六。」克魯格曼表示,美國經濟規模為十七萬億美元,而且還會成長,因此即使採取激進氣候舉措,經濟僅會減少百分之零點二,「很划算」。
歐巴馬也強調,減碳不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將帶來四百卅億到七百四十億美元的助益。克魯格曼稱,考慮周全的排放控制策略,特別是徵收碳稅或實施排放限額交易計畫等給碳定價的策略,成本遠低大家相信的水準。差別在於,氣候保護的經濟學前景,現在看來要比幾年前的設想還要光明。「太陽能零件價格已下降七成五,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很容易實現。」
改變電力能源,才有可能整治極端氣候。但太陽能零件降價不等於就有電,太陽時陰時晴,不是穩定的電力來源。何況極端氣候下,全球不是大雨就是大旱。巴西今年遭遇五十年來最嚴重旱象,水力發電占該國電力需求的八成五,沒水就沒電,號稱「金磚四國」的巴西經濟已褪色。菲律賓電費在亞洲、甚至全球都名列前茅,使跨國投資公司卻步,部份外資也考慮遷廠到鄰近東南亞國家。
乾淨的能源 現在就要
然而在倫敦的「人民氣候遊行」中,女星艾瑪湯普遜高喊:「我們要什麼?乾淨的能源。什麼時候要?現在。」人民火大了,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要告訴全球領袖:現在就要。
樂觀主義者認為,經濟發展將帶來科技創新,促進低碳能源的應用,遠在產生太多危害前,暖化就會止步。但目前所知的清潔能源核電處處受阻,創新科技何時誕生,難以樂觀。
然而,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任何一次大地反撲的代價都很高。強降雨帶來水患、山崩、土石流,造成嚴重農損,毀壞工廠及民宅,可能抵銷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成長,而這種極端氣候及其負面影響會愈來愈頻繁。
克魯格曼強調,「經濟成長和氣候行動水火不容的觀點,聽起來現實又冷靜,其實是錯誤觀念。」有遠見的商人知道,環境惡化導致極端氣候,會與經濟成長形成惡性循環。救地球,救氣候,救消費者免於天災之苦,才能救企業自身。但全球氣候峰會可有認真的承諾?各國各行其是,巴西拒絕減少砍伐森林,就難令人樂觀。
氣候爭議 全球暖化是一場騙局?
今年五月,美國的軍事顧問委員會發表報告,稱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乾旱、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及極端天氣,已造成全球動盪與衝突。但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共和黨資深委員詹姆斯‧英霍夫堅信,全球變暖是個騙局。
暖化竟是一場全球騙局,哪些人可能「隻手遮天」?
反對氣候變遷的人,主要基於政治和經濟意識形態。某些政治保守派人士宣稱,暖化是自由派提高聯邦政府權力的陰謀,對美國人的自由造成威脅。某些自由主義者則相信,碳稅等政策是社會主義者試圖削弱資本主義的陰謀。
科學確實不是眾人皆信。數十年來,反對演化論一直困擾著美國教育,為了是否要在科學課程中保留演化論、排除神創論,爭議不斷。在美國一些州,學校上課時,演化論不是草草帶過,就是完全不教。
氣候變遷的問題,已有許多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證據。地球正在暖化,近一百五十年來燃燒石化燃料,可以解釋變遷速度為何如此之快。
英國《周日郵報》前年曾報導全球暖化已暫停,但各地氣候變遷仍大。去年九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證實,暖化被誇大,且暖化速度是二○○七年的一半。
IPCC的報告引起不少專家反彈,稱證據力不足。但IPCC強調,暖化問題百分之九十五是人類造成,因此即便目前有跡象顯示暖化暫停,世界各地仍得持續關注此議題。
科學講求證據,極端氣候即使與暖化無關,如此劇烈的氣候變遷,歷史早已證明會影響文明的覆滅、國家的衰敗。而暖化即使暫停或暫緩,也許是近年來全球進行的「地球工程」已發揮作用。因此,現在要做的不是去否認,或認為是騙局,而是更努力減碳。
文明覆滅 氣候變化事關國家興亡
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對一個民族與帝國的興衰影響很大,例如馬雅文明的消失、羅馬帝國的衰落。過去三千多年裡,氣候變化一直在引發全球衝突,乃至文明覆滅。
中國改朝換代多因農民起義,乾旱和饑荒是主要原因。天災導致社會發生內部叛亂,有的社會則遭外力洗劫,因為那些逃離內部苦難的人會轉而對外征服,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牧馬」,是最鮮明的例子。
根據近期發表的四項研究,西元前一千兩百年前後,地中海東部與愛琴海地區遭受長達幾世紀的乾旱,許多繁榮昌盛的城邦經歷動盪,甚至最終覆滅,氣候都起了重要作用。
位於今天土耳其境內的赫梯國曾懇請鄰邦援糧,緩解乾旱導致的饑荒。這場乾旱影響今天的希臘、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時間長達三百年。今天敘利亞內陸的艾馬爾城,也曾向今天敘利亞海岸的烏加里特城及埃及求援,希望獲得糧食賑災。
《考古學雜誌》二○一二年發表報告,那段時間地中海溫度快速冷卻,使沿岸降水量劇減,農業受損,這可能是影響「這一時期人口下降、城邦廢棄及長距離遷移」的因素。氣候變化是主要的推力、壓力因素之一,導致社會瓦解。
最新研究指出,馬雅文明的滅亡可能是因氣候乾旱,引發饑荒、戰禍所導致。美國賓州大學人類學家凱內特表示,氣候變遷也可能對現代社會造成衝擊,尤其是在歐洲和非洲等地。
曾經的歷史文明,毀在大自然手裡。英國考古學家蘇珊謝拉特說,今天與歷史的相似處是「愈來愈無法控制的全球經濟和文化,地球一端的政局動盪,會嚴重衝擊數千英里外地區的經濟」。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典學和人類學教授埃里克‧克萊因提醒:「我們會不會自我毀滅,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