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天 歐亞非都不平靜

戴定國 |2014.08.31
1107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今年屆滿一百年,二次大戰結束也將屆滿七十周年,歐美多國策畫一系列活動,來銘記這兩次歷史性的戰役。

英國在倫敦塔鋪設八十萬朵陶瓷的罌粟花,每朵代表一位死難者。一戰時西歐主要戰場長滿罌粟花,使它成為象徵。從八月五日到十一月十一日,每天黃昏這裡將唱讀一位犧牲者名字,號手吹奏《最後崗位》。

然而,人們是否因此記取歷史教訓,不再發動戰爭?答案是否定的。

從巴基斯坦往西到中亞、西亞,烽火連天,最近掀起腥風血雨的伊斯蘭國(IS)更是殘酷至極。伊斯蘭世界動亂不已,從西亞再到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阿拉伯之春的春風變成腥風血雨,再往南,中非共和國等前法國殖民地內戰頻頻,原來聲稱不介入的前宗主國法國不得不派兵協助。

以巴停火 永久和平?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八月二十六日起「無限期停火」,持續五十天的加薩戰事結束,以色列同意「放寬」加薩邊境管制。但以色列前年即與哈瑪斯協議放寬,只是從未落實。

哈馬斯成立於一九八七年,原為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會分支,他們拒絕和談,要以「聖戰」消滅以色列。消滅目的未達,可能「無限期停火」嗎?

歷史上,這裡各族征伐,來來去去,沒有長期固定疆域。巴勒斯坦更複雜,因牽涉宗教的「應許」,而希伯來人不是很常住在這裡。

以巴戰爭可以溯源到聖經時代,希伯來人被巴比倫帝國打敗,俘虜到巴比倫,即今伊拉克。此外,希伯來人陸續移居埃及,達數百萬之多,又企圖奪權,成為法老心腹大患,貶為奴隸,驅逐出境。

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回迦南地(巴勒斯坦),說這裡是上帝「應許」之地,但阿拉伯人四百年來住在這裡,豈肯「還地」,於是征戰不歇。西元一三五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暴動,被統治者羅馬帝國逐出,開始了千年流浪。

猶太復國運動一直未停。二戰後,在西方國家支持下「回到」巴勒斯坦,儘管阿拉伯居民反對,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仍宣布建立以色列國。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在一塊土地共有糾纏的歷史,幾千年來形成仇恨。這次以巴停火,能永久和平嗎?

打擊IS與敘利亞合作?

二○一一年敘利亞民眾響應「阿拉伯之春」,示威要求總統阿薩德下台,結果遭血腥鎮壓,蔓延為內戰。西方國家指責阿薩德導致民主運動變質,但事情並非如此單純。

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活動多未導致民主到來,反而抗爭無休止。伊斯蘭教分為什葉派與遜尼派,彼此對立,抗爭常是宗派奪權戰,未必心儀民主。敘利亞有多個反政府武裝團體,有些與凱達組織掛勾,這是美國不願支持的原因。

最近掀起腥風血雨的伊斯蘭國(IS)崛起於敘利亞、伊拉克邊境,二○○六年成立「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組織,後來進入伊拉克攻城掠地。八月初,美國空襲IS在伊拉克的陣地,但歐巴馬仍拒絕介入敘利亞內戰。

但到了八月底,IS奪取阿薩德的政府軍空軍基地,歐巴馬開始動搖,要摘除IS這個毒瘤,似乎要直搗巢穴。歐巴馬授權對敘利亞進行空中偵察,預示美國可能對該國發動空襲。

但白宮表示,沒有和敘利亞當局合作的計畫。然而美敘兩國有共同敵人,敘利亞已出動戰機空襲IS。白宮要衡量的是,如何精確打擊極端分子,又不讓阿薩德從中受益。德國、法國已表明,不會和敘利亞政府合作。

美國還有另一個煩惱:要不要和伊朗合作?伊朗是什葉派國家,警告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等遜尼派國家,不要暗助IS遜尼派聖戰士,否則可能成為他們攻擊的目標。伊朗與以色列是死對頭,挺巴勒斯坦,而美國支持以色列,又與沙烏地交好。是敵是友,亦敵亦友,是中東地區特色。

伊斯蘭國八月初公開其版圖主張,囊括大半個非洲和整個西亞、中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西班牙、奧地利等,還把中國的新疆納入,宣布五年內達成,令中國嚴陣以待。

沙烏地 輸出極端主義

從西亞往非洲延伸,來到利比亞。阿拉伯之春推翻格達費後,民主並未到來,反而形成內戰。八月底「米蘇拉塔」民兵與「津坦」民兵輪番奪取首都機場,埃及和阿聯兩次空襲利比亞,打擊伊斯蘭武裝組織。

這場鬥爭的本質是,舊式阿拉伯獨裁者對抗試圖推翻他們的伊斯蘭運動。美國國務院前中東問題專家米歇爾•鄧恩說:「在敘利亞、伊拉克、加薩、利比亞,甚至埃及,地區內的分化都構成巨大障礙,其中沙烏地和阿聯在一邊,卡達和土耳其在另一邊。」

埃及、沙烏地和阿聯眼中,事關生死存亡的威脅,是像穆斯林兄弟會這樣的伊斯蘭主義組織。

但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埃德‧侯賽因(Ed Husain)指出,伊斯蘭世界的混亂,沙烏地要負很大責任:沙烏地在應對遜尼派激進主義問題上,既希望結束暴力,又不去面對激進者引以為據的「薩拉菲主義」。

凱達組織、IS、博科聖地、青年黨都是遜尼派薩拉菲組織。半世紀來,沙烏地阿拉伯一直是全球遜尼派薩拉菲主義的官方贊助者。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約有九成屬於遜尼派,大部分不是薩拉菲派。薩拉菲主義被認為過於嚴格、拘泥於字面意思、偏離主流伊斯蘭教,強硬實行過時的伊斯蘭教法懲罰措施,而這些懲罰措施早已被大部分穆斯林摒棄。

什葉派只占全球穆斯林一成,薩拉菲信徒和其他基本教義派占百分之三。薩拉菲派是伊斯蘭教的「福音派」,希望其他穆斯林改信他們那種「更純正」、沒有受到現代性汙染的宗教。他們得到沙烏地的大力支持。

IS斬首美國記者佛里令人義憤填膺,但各國忽略了沙烏地允許公開斬首。沙烏地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他們這麼做,是對激進伊斯蘭釋放很強烈的信號。

巴基斯坦與伊朗交界的動盪地區,六月初發生槍戰與自殺攻擊,一輛巴士載運巴基斯坦什葉派朝聖者,從伊朗穆斯林聖地載回時遇襲,數十人身亡。巴基斯坦是阿富汗塔利班窩藏處,美軍經常以無人機進行轟炸,使兩國關係緊張。

俄人道主義 各執一詞

烏克蘭動亂迄今未歇,八月底,俄羅斯載有人道主義物資的車隊進入烏克蘭,引發歐美國家和北約譴責,烏克蘭稱此舉是「直接入侵」;說這些卡車今後將會運送武器彈藥,給親俄叛亂分子。聯合國安理會就此事緊急磋商,但未形成一致意見。

西方與俄羅斯相互制裁,結果是各自的經濟都受衝擊。俄烏邊打邊和談,八月二十七日,烏克蘭和俄羅斯在白俄羅斯舉行會談,俄國總統普亭說,兩國同意重啟天然氣談判。

但在舉行會談時,烏克蘭公布抓到十名俄羅斯士兵,證明俄軍「實質」入侵烏克蘭,讓局面進一步緊張。這就像以巴宣布「無限期停火」前一刻,以色列又向加薩射了一輪飛彈。

出兵非洲 法國恐陷僵局

西非國家馬利去年三月發生軍事政變,內戰加劇,盤據北方的伊斯蘭極端勢力叛軍南下,攻擊首都,馬利政府向昔日殖民宗主國法國求援,法國迅速出兵。但叛軍武器精良,作戰經驗豐富,法軍可能長期陷入僵局。

馬利已成為恐怖組織窩藏的避風港,法國擔憂伊斯蘭激進主義擴張。法國雖得到非洲多國、北約、歐盟及聯合國安理會認可,但美、英和德國只是「友情支持」,法國孤軍奮戰。

法國揮軍馬利,還面臨另一個問題,伊斯蘭叛軍誓言報復,將攻擊法國本土,直搗「心臟地帶」,「法國出兵的舉動,為所有法國人打開地獄之門。我們將無所不攻」。法國媒體稱此為「愈反愈恐」,法國會不會是捅了一個蜂窩?

同樣地,美國空襲伊斯蘭國的結果是,美國記者被公開斬首,伊斯蘭國且威脅要在全美各地發起恐怖攻擊,也可能「愈反愈恐」。自從九一一事件後,戰爭的型態已改變,不再是大規模部隊的面對面決戰,而是這種「不對稱戰爭」,像地雷一般,不知何時會踩到、引爆,這真的是很恐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