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 文魯彬 歸化為台灣人 守護生態環境 阮愛惠 |2014.08.10 語音朗讀 50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原籍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文魯彬律師(Robin J. Winkler),一九七七年即來台定居,二○○三年放棄本籍歸化為台灣人之後,已在台灣生活了三十七年。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木造糞坑完全沒有異味,可將排泄物轉換成堆肥。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魯彬的手抄版心經,已被他翻得破破爛爛。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魯彬(左)曾為照顧父親,拋下工作返美。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原籍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文魯彬律師(Robin J. Winkler),一九七七年即來台定居,二○○三年放棄本籍歸化為台灣人之後,已在台灣生活了三十七年。文魯彬來台後,從一位單純喜愛台灣大自然及人文的美國青年,到在台灣的國際法律事務所成為年薪數百萬的專業律師;後來又成為捍衛台灣生態環境的鬥士,甚且擔任過環評委員及綠黨召集人,更一度是執政者眼中的異議分子……其豐富曲折的生命行路,材料多到可以出好幾本書。 不過文魯彬笑說,他的故事講過太多次了,本來想幫他出書的出版社後來都不了了之。 有沒有出書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文魯彬的生態保育理念不只是一位知識分子淑世理想的放大、也不只在法律專業的介入延伸,而是真正落實在他個人每日生活的實踐,而且數十年如一日。 木造糞坑 將排泄轉換成堆肥 文魯彬不吹冷氣、非必要不坐飛機、不置產、長年捐款給環保及社運團體;他租設在重慶南路、襄陽街口大樓頂樓的法律事務所,處處都有節能省水省電設計,屋頂花園更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生態圈,多種香草在陽光下盛放,文魯彬隨手一摘,洗都不洗就放進嘴裡咀嚼。 頂樓還有一個「遵古法製」的堆肥廁所,完全木造的「糞坑」,利用天然分解的方式處理排泄物,不可思議地竟然完全沒有異味,而且散發著木屑和稻草的原始氣味。原本被人厭惡、被視為廢物的「嗯嗯」,在這裡轉換成有用的堆肥,滋潤了花園內的草木。 受到《富足人生的原動力──找回失落的愛與幸福》(The Continuum Concept—In Search of Happiness Lost)一書影響,文魯彬鼓勵他事務所的員工帶孩子來上班,公司內更設置了廚房、育兒房、洗衣房等家庭式空間,廚房內更厲行垃圾分類及廚餘收集。原本該是氛圍嚴肅的法律事務所,卻不時有孩童及保母等家庭角色穿插其間,形成特殊但非常人性化的公司特色。 因一場大病 感受到大自然力量 文魯彬是丹佛大學法學博士,專長在於智慧財產權,以前他專為大財團服務,曾是「典型」的法律人;後來一場大病,讓他從自然療法中感受到大自然驚人的力量及保育土地的迫切需要,促使文魯彬轉型成「非典型」的法律人,專力為關注環保而創業。 他說:「台灣目前無論是政府機關或是營利事業,幾乎都沒有保護到台灣的『非人自然環境』,甚至成為環境的掠奪者、破壞者;就算有法律,不是不被人了解,就是沒人在乎。環境法律人的重責大任,就是讓這些被政府漠視的環境法規重見天日,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法規能如何保障及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 文魯彬說:「我的律師生涯從一開始的追求財富,到現在追求健康、追求自然;每一個轉折及契機,都要感謝台灣。」 感謝台灣 傳達家的概念 二○一一年十一月至隔年九月間,有長達十個月時間,文魯彬放下台灣的一切,回美國全心陪伴父親。 二○○八年之後幾次回美,與八十多歲的父母共同生活後,文魯彬才深深感到老人家獨自生活的艱難。他說:「一般美國孩子從小收到的訊息是:十八歲起離家獨立生活,父母年老之後也盡量不麻煩孩子。這樣的模式是有問題的,如果情勢是自然形成的還好,刻意就很糟糕,子女很容易誤判父母的需求。」 文魯彬有二兄一姐,都是專業人士,分別住在德州、俄勒岡及威斯康辛州,與住在亞利桑那州的爸媽相隔很遠。平常孩子們回去探望父母,都住在附近飯店,親子之間以賓客之禮相待。文魯彬來台三十七年,期間曾多次帶父母到幾個國家旅行;直到雙親快八十歲了,他才感受到父母的生活問題。 拋下工作 全心返美照顧父親 二○一一年十一月底,父親住院,向來依賴父親照顧的母親手足無措,只好向文魯彬求救。事實上那可能也是向來樂觀堅強的母親,預知自己來日無多,而向孩子發出的最後相聚要求。回美不久母親即過世,文魯彬發現他無法捨下父親不顧,於是拋下在台灣的工作,待在美國照護父親。 期間兄姐雖都有提出因應之道,但他們無法真正解決父親需求,甚至造成負面影響。文魯彬說:「我沒有理由怪兄姐,一直以來,爸媽就傳達『不可能和孩子同住』的訊息,所以姐姐才會安排養老院讓父親住;另外,美國社會風俗及國家體制對三代同堂是很不友善的,這也是美國與台灣社會對侍奉父母的態度,差異最大之處。」 那一年間,文魯彬檢視了美國對待老人的機制,心裡更讚許台灣子女與父母同住盡孝道的觀念。他說:「我真不願意看到台灣風氣正向美國個人主義的社會風俗及制度傾斜。台灣人有很多符合老年人身心靈需求的傳統作法,我吸收這些概念,加上在物質上有較佳條件,可以放下台灣的一切,長期滯留美國盡孝道,也算是福報。」 最常說的話 不要離爸媽太遠 二○一三年四月,文魯彬將父親接來台灣同住,更為喜愛大自然的父親在三芝租了一棟近海、沒有樓梯、又有會講英文的鄰居的房子。可惜受腦癌所苦的父親,最後因無法克服台灣的醫療及水土適應問題,兩個月之後決定返美。返美不久,就在醫院過世了。 雖然三十多年來都在當「天涯遊子」,以為自己早已是獨立的一分子,直到父母俱亡,文魯彬還是深深感受到斷裂、失落的痛苦,這種苦,啃蝕著他的心,近一年來,他內心還時時翻湧著對父親照護不周的遺憾,也常在夜裡夢見父親……。 雖然這樣的經驗不能重來,但帶給文魯彬相當深重的影響。他語重心長地說:「陪父親的那段時日,我有很多機會重新認識我的『故鄉』美國,讓我更加肯定當年留在台灣是正確的決定。我很感謝台灣社會給我一些對待老人和『家』的基本概念,我會加倍努力讓更多台灣人了解並珍惜現有的社會資源,而不要盲目地學美國對待老人家那一套。我現在最常和朋友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離你的爸媽太遠。」 遇到任何困難 不忘念誦心經 文魯彬雖非佛教徒,卻有念《心經》的習慣。大學時他念漢學系,有一位教哲學的老師是佛教徒,教導他看《心經》,他很喜歡,從那時起,每當文魯彬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在心中默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後來文魯彬跟著老師到紐約的「青年佛教活動中心」參訪,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和尚,為他取了「文魯彬」這個中文名字,也種下了他日後來台的因緣。 父親最後在台灣的那段期間,文魯彬也曾帶他去聽《心經》講課,一生都沒有宗教信仰的父親,居然也感到很有興趣。父親過世後這一年來,文魯彬心情憂傷紛雜,念不下經,倒是看了達賴喇嘛和一行禪師幾本談生死的著作,對他啟發頗大。近半年來,文魯彬漸漸回復心神,在瑜伽老師的帶領下,重新念誦心經。一張他親手抄寫的《心經》,已被他翻折得皺巴巴的。 耳順之年 專注照顧身心靈 今年七月七日,文魯彬過六十歲生日,漢學底子很強的他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耳順之年」。當天太太和朋友為文魯彬聚餐慶生,問他:「過六十大壽有何感想?」他酷酷地說:「沒什麼感覺」。 其實進入一甲子的這一年,文魯彬有很多感覺。日前他到學運現場,見到許多年輕的、陌生的面孔,感到很高興,覺得台灣的社會運動已經注入新血,前輩可以放手交棒;而對於長年來一直耕耘的環保運動,文魯彬則有漸漸淡出的心情,想將心力專注在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上。他說:「照顧父親的那兩年,我幾乎都沒在管事務所;事實上,從我創業以來,我都心不在焉,都在關心環保。現在開始,我要投入事務所,並且照顧身體。環保方面我仍然關心並參與,只是不再像過去那麼激情。」 年屆耳順,心境也趨向平順,文魯彬說:「不再期待在紅塵作什麼大事情了,照顧老父的那段經歷,讓我開始想去關切銀髮族及老年長照制度及建構問題。」 可以預測,接下來的人生,文魯彬的生命關懷,將從大自然的生態,返照到自己的身心靈,以及與他一起偕老的同胞身上。廣義來看,這仍然是一種「生態」保育工作,文魯彬的人生使命,正開展另一個起始點。 前一篇文章 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 雷驤 創作 是今生唯一信仰 下一篇文章 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 幫助社會底層 講再多 不如實在地做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7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8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9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