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 文魯彬 歸化為台灣人 守護生態環境

阮愛惠 |2014.08.10
5015觀看次
字級
原籍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文魯彬律師(Robin J. Winkler),一九七七年即來台定居,二○○三年放棄本籍歸化為台灣人之後,已在台灣生活了三十七年。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木造糞坑完全沒有異味,可將排泄物轉換成堆肥。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魯彬的手抄版心經,已被他翻得破破爛爛。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魯彬(左)曾為照顧父親,拋下工作返美。圖/記者阮愛惠、文魯彬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原籍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文魯彬律師(Robin J. Winkler),一九七七年即來台定居,二○○三年放棄本籍歸化為台灣人之後,已在台灣生活了三十七年。文魯彬來台後,從一位單純喜愛台灣大自然及人文的美國青年,到在台灣的國際法律事務所成為年薪數百萬的專業律師;後來又成為捍衛台灣生態環境的鬥士,甚且擔任過環評委員及綠黨召集人,更一度是執政者眼中的異議分子……其豐富曲折的生命行路,材料多到可以出好幾本書。

不過文魯彬笑說,他的故事講過太多次了,本來想幫他出書的出版社後來都不了了之。

有沒有出書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文魯彬的生態保育理念不只是一位知識分子淑世理想的放大、也不只在法律專業的介入延伸,而是真正落實在他個人每日生活的實踐,而且數十年如一日。

木造糞坑 將排泄轉換成堆肥

文魯彬不吹冷氣、非必要不坐飛機、不置產、長年捐款給環保及社運團體;他租設在重慶南路、襄陽街口大樓頂樓的法律事務所,處處都有節能省水省電設計,屋頂花園更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生態圈,多種香草在陽光下盛放,文魯彬隨手一摘,洗都不洗就放進嘴裡咀嚼。

頂樓還有一個「遵古法製」的堆肥廁所,完全木造的「糞坑」,利用天然分解的方式處理排泄物,不可思議地竟然完全沒有異味,而且散發著木屑和稻草的原始氣味。原本被人厭惡、被視為廢物的「嗯嗯」,在這裡轉換成有用的堆肥,滋潤了花園內的草木。

受到《富足人生的原動力──找回失落的愛與幸福》(The Continuum Concept—In Search of Happiness Lost)一書影響,文魯彬鼓勵他事務所的員工帶孩子來上班,公司內更設置了廚房、育兒房、洗衣房等家庭式空間,廚房內更厲行垃圾分類及廚餘收集。原本該是氛圍嚴肅的法律事務所,卻不時有孩童及保母等家庭角色穿插其間,形成特殊但非常人性化的公司特色。

因一場大病 感受到大自然力量

文魯彬是丹佛大學法學博士,專長在於智慧財產權,以前他專為大財團服務,曾是「典型」的法律人;後來一場大病,讓他從自然療法中感受到大自然驚人的力量及保育土地的迫切需要,促使文魯彬轉型成「非典型」的法律人,專力為關注環保而創業。

他說:「台灣目前無論是政府機關或是營利事業,幾乎都沒有保護到台灣的『非人自然環境』,甚至成為環境的掠奪者、破壞者;就算有法律,不是不被人了解,就是沒人在乎。環境法律人的重責大任,就是讓這些被政府漠視的環境法規重見天日,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法規能如何保障及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

文魯彬說:「我的律師生涯從一開始的追求財富,到現在追求健康、追求自然;每一個轉折及契機,都要感謝台灣。」


感謝台灣

傳達家的概念

二○一一年十一月至隔年九月間,有長達十個月時間,文魯彬放下台灣的一切,回美國全心陪伴父親。

二○○八年之後幾次回美,與八十多歲的父母共同生活後,文魯彬才深深感到老人家獨自生活的艱難。他說:「一般美國孩子從小收到的訊息是:十八歲起離家獨立生活,父母年老之後也盡量不麻煩孩子。這樣的模式是有問題的,如果情勢是自然形成的還好,刻意就很糟糕,子女很容易誤判父母的需求。」

文魯彬有二兄一姐,都是專業人士,分別住在德州、俄勒岡及威斯康辛州,與住在亞利桑那州的爸媽相隔很遠。平常孩子們回去探望父母,都住在附近飯店,親子之間以賓客之禮相待。文魯彬來台三十七年,期間曾多次帶父母到幾個國家旅行;直到雙親快八十歲了,他才感受到父母的生活問題。

拋下工作 全心返美照顧父親

二○一一年十一月底,父親住院,向來依賴父親照顧的母親手足無措,只好向文魯彬求救。事實上那可能也是向來樂觀堅強的母親,預知自己來日無多,而向孩子發出的最後相聚要求。回美不久母親即過世,文魯彬發現他無法捨下父親不顧,於是拋下在台灣的工作,待在美國照護父親。

期間兄姐雖都有提出因應之道,但他們無法真正解決父親需求,甚至造成負面影響。文魯彬說:「我沒有理由怪兄姐,一直以來,爸媽就傳達『不可能和孩子同住』的訊息,所以姐姐才會安排養老院讓父親住;另外,美國社會風俗及國家體制對三代同堂是很不友善的,這也是美國與台灣社會對侍奉父母的態度,差異最大之處。」

那一年間,文魯彬檢視了美國對待老人的機制,心裡更讚許台灣子女與父母同住盡孝道的觀念。他說:「我真不願意看到台灣風氣正向美國個人主義的社會風俗及制度傾斜。台灣人有很多符合老年人身心靈需求的傳統作法,我吸收這些概念,加上在物質上有較佳條件,可以放下台灣的一切,長期滯留美國盡孝道,也算是福報。」

最常說的話 不要離爸媽太遠

二○一三年四月,文魯彬將父親接來台灣同住,更為喜愛大自然的父親在三芝租了一棟近海、沒有樓梯、又有會講英文的鄰居的房子。可惜受腦癌所苦的父親,最後因無法克服台灣的醫療及水土適應問題,兩個月之後決定返美。返美不久,就在醫院過世了。

雖然三十多年來都在當「天涯遊子」,以為自己早已是獨立的一分子,直到父母俱亡,文魯彬還是深深感受到斷裂、失落的痛苦,這種苦,啃蝕著他的心,近一年來,他內心還時時翻湧著對父親照護不周的遺憾,也常在夜裡夢見父親……。

雖然這樣的經驗不能重來,但帶給文魯彬相當深重的影響。他語重心長地說:「陪父親的那段時日,我有很多機會重新認識我的『故鄉』美國,讓我更加肯定當年留在台灣是正確的決定。我很感謝台灣社會給我一些對待老人和『家』的基本概念,我會加倍努力讓更多台灣人了解並珍惜現有的社會資源,而不要盲目地學美國對待老人家那一套。我現在最常和朋友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離你的爸媽太遠。」


遇到任何困難 不忘念誦心經

文魯彬雖非佛教徒,卻有念《心經》的習慣。大學時他念漢學系,有一位教哲學的老師是佛教徒,教導他看《心經》,他很喜歡,從那時起,每當文魯彬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在心中默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後來文魯彬跟著老師到紐約的「青年佛教活動中心」參訪,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和尚,為他取了「文魯彬」這個中文名字,也種下了他日後來台的因緣。

父親最後在台灣的那段期間,文魯彬也曾帶他去聽《心經》講課,一生都沒有宗教信仰的父親,居然也感到很有興趣。父親過世後這一年來,文魯彬心情憂傷紛雜,念不下經,倒是看了達賴喇嘛和一行禪師幾本談生死的著作,對他啟發頗大。近半年來,文魯彬漸漸回復心神,在瑜伽老師的帶領下,重新念誦心經。一張他親手抄寫的《心經》,已被他翻折得皺巴巴的。

耳順之年 專注照顧身心靈

今年七月七日,文魯彬過六十歲生日,漢學底子很強的他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耳順之年」。當天太太和朋友為文魯彬聚餐慶生,問他:「過六十大壽有何感想?」他酷酷地說:「沒什麼感覺」。

其實進入一甲子的這一年,文魯彬有很多感覺。日前他到學運現場,見到許多年輕的、陌生的面孔,感到很高興,覺得台灣的社會運動已經注入新血,前輩可以放手交棒;而對於長年來一直耕耘的環保運動,文魯彬則有漸漸淡出的心情,想將心力專注在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上。他說:「照顧父親的那兩年,我幾乎都沒在管事務所;事實上,從我創業以來,我都心不在焉,都在關心環保。現在開始,我要投入事務所,並且照顧身體。環保方面我仍然關心並參與,只是不再像過去那麼激情。」

年屆耳順,心境也趨向平順,文魯彬說:「不再期待在紅塵作什麼大事情了,照顧老父的那段經歷,讓我開始想去關切銀髮族及老年長照制度及建構問題。」

可以預測,接下來的人生,文魯彬的生命關懷,將從大自然的生態,返照到自己的身心靈,以及與他一起偕老的同胞身上。廣義來看,這仍然是一種「生態」保育工作,文魯彬的人生使命,正開展另一個起始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