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 雷驤 創作 是今生唯一信仰 文/記者阮愛惠 圖/楊雅棠、黃心侃、AMY、資料照片 |2014.08.03 語音朗讀 659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雷驤 雷驤認為,繪畫也是一種書寫。 雷驤(右)與家人感情深厚。 雷驤(右)與家人感情深厚。 除了書寫和繪畫,雷驤也是紀錄片導演。 文/記者阮愛惠 圖/楊雅棠、黃心侃、AMY、資料照片 二○一四年六月十四日,是作家雷驤悠悠生途中一個重要的日子。他將歷年來的創作手稿,包括最早發表於《文學季刊》的〈犬〉、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佳作獎的〈英雄的形象〉、還有十九封信扎、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五日的日記,以及〈維也納七帖〉銅版畫手札與手繪原圖、試印版四十幅,一併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典藏。這是國圖繼白先勇、梁丹丰之後,第三位徵集到的名人手稿典藏。 集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於一身的雷驤,光是小說、散文集就有三十五本,在國內文壇獲獎無數;其與張照堂、杜可風共同製作拍攝的電視紀錄片《映象之旅》、《歲月中國》,以及擔任導演的《作家身影》系列,計有兩百八十餘部。創作層面之多元、作品質量之豐實,國內文壇少有出其右者。令國家圖書館感到「賺很大」的是,捐贈儀式前一個月,雷驤的學生便積極為這場盛會訂作專門陳列手稿文件的展示櫃,並且充當招待人員,把制式的場合轉化成派對般溫馨熱鬧;隔日國內兩大報文化版更以頭版位置報導這則新聞,可見雷驤已為國內名家捐贈手稿給國圖的美事,創下良好示範。 捐出手稿 呈現真實人生 作家手稿被國家圖書館收藏,正如棒球選手進名人堂,是榮耀的加身,成就的定位。一九三九年出生、七十六歲的雷驤,四十年以上的寫作歷程,讓他輕易整理出重達十六公斤的手稿,字字都是文思的結晶,張張都是過往時間的印記。向來低調、不輕易自我表白的雷驤,在儀式之後,亦以「書寫的回顧」 為題發表演講,敘述創作歷程,及他作品中的人生觀。 值得一提的是,雷驤捐贈的手稿文件中,同時也呈現了一位中文寫作者書寫工具的變遷。從早期使用的沾水筆、原子筆,到後來使用的小型日式漢字打字機,以迄於現今大家通用的電腦書寫。雷驤的手稿面貌多樣,與時並進,他說:「因為傳真機及掃描工具的發明,得以保留從前的作品原稿。近年因搬家,收拾過程中,使這些長年塵封的原稿重見天日,冥冥之中也讓它不被白蟻蛀蝕、不被時光淹沒。」 雷驤說,在這次捐贈中,除了手稿還捐出書信,用意在於想讓讀者多方面地了解他的人生和寫作之間的關係。過去常有讀者好奇他書中所寫的事物,是否為真實經歷?對此,雷驤以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說過的一句話來回答:「作家絕不會在談論自己時說真話,但也不會對讀者說假話。」他補充說明:「這句話聽起來好像矛盾,但我能體會他的意思。很多事實雖然確實存在過,但在文字中再現時 ,不盡然完全陳述事實,會有想像的存在。」 對於寫作 始終如一 雷驤一貫淡筆白描、意在言外的文字風格,讓他的讀者深感著迷。對雷驤而言,這是他性格的成分,也是他刻意營造的基調。他說:「即使面對光怪陸離的場景,也僅寥寥幾筆,淡然述之;我節制地反應情緒,選擇一種更高遠的視角來回看它,是企望以少而精確的描述,來引起讀者大量的反應。」 然而,大半輩子以來,慣用想像與真實拼貼手法創作的雷驤,此次竟捐出信札和日記這種最如實、最沒有想像空間的個人文件公諸於世;為了研究者的方便,他甚至還詳註了信件的背景資料,讓人能更加理解。雷驤說:「重新看到這些信和日記,一方面嘆息歲月的逝去,一方面也深刻反省自己當初歷事的樣貌。透過日記,看見自己如棋子一般,在棋局中移動,就像被看不見的手在操控……那流水帳式、隨時想到就寫、不必圓融情境的書寫形式,約略呈現了當時生活的規律。」 雷驤表示:「在我人生的經驗中,年輕時,凡事都用一己狹隘的觀點直言直行,一點都不韜光養晦,於是有來自四周的排斥和構陷;現在我七十幾歲了,不能說我完全學會韜光養晦,但逐漸覺得,年輕時執著的追求,和現在已是背道而馳了; 唯一可以告慰的是,寫作這件事,我始終如一。」 桃李滿天下 社大校長也是學生 雷驤的文字清寂孤高,中年以後,他因投注社區大學的教學工作,桃李滿天下,被大群「粉絲」簇擁,生活中增添很多熱情的交遊。出自師範體系的雷驤,教過幾年小學後,就借調到文教單位,後來致力於影像工作,遠離杏壇。 沒想到十幾年前,文山社大創校之始,雷驤每周風塵僕僕自北投前往木柵教課,深受已是社會人士的學生愛戴,所有雷驤開設的,有關繪畫或寫像的課程,學生都緊緊跟隨;後來他開紀錄片拍攝的課,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購置機器才能報名,連當時社大校長也乖乖聽從,成為從不缺課的學生。 上過雷驤的課的學生說,雷老師備課與講課之認真,三小時內該講多少內容、每個段落該用多少時間,就像拍紀錄片一樣精準而精采;然而課後的師生相處,則和學生如家人般歡聚飲宴,盡師友之交誼。 雷驤說,他當學生時,對於上課盡說些閒話的老師深感憤恨,覺得浪費大家生命的人,是在犯罪。「當我有機會站在課堂上,我知道這是很神聖的事。四十人時間的總量交託在我手上,我一定要好好準備。我一直很用心,即使有人只是為了學分而來,我仍不隨便。學生也感受到我的誠意吧!」 雷驤說,師範教育啟蒙他對教育的價值觀,他原本對教育深具興趣,只因後來進入學校任教後,很多行政工作者扭曲了教育的本意,讓他的教學受到很多侷限,才選擇離去。他說:「人生繞了一圈之後,汲取了很多生活教訓及各種藝術經驗,心想,如果能把這些整理出來直接傳授給想靠近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人生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作到『傳遞』這件事。」 因為懷疑 不斷轉換書寫形式 雷驤說他的個性永遠在懷疑,在懷疑的過程中,經歷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轉變和體悟。他說:「永遠在懷疑中,是我人生追求的動力。」也因為各式各樣的懷疑,雷驤不斷轉換書寫形式,「文字以外,繪畫也是一種書寫,拍片也是一種書寫,媒材形式雖異,但在我心目中,它們是同樣的東西,根本上都是從思維的角度來呈現的;因為我能體會到基本的表述之外,關於節奏、細節、寓意的差別性,所以也就懂得採取不同性質的媒體來傳達。」 當然,因為作過太多面向的書寫,外界對於雷驤創作的定位,也變得較為混淆。他回憶:「就像我小時候蓋沙堡,一般孩子總是不斷堆高,我卻是東堆西堆、左右徘徊。如果我把全部的沙集中用來堆成一件東西,可能可以堆很高;但我是平行的,基底很大,好處是不易倒,但沒有一件特別高。如果我集中在作文字的書寫或繪畫的表現,單一的成就也許會很高,但我喜歡轉換,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 關於「成就」,其實並不是雷驤的追求。他說:「我覺得,人其實挺孤獨的。就個人來說,雖說有家人、朋友的圍繞,但在非常乾淨、赤裸的自我中,人,其實只是一個人存在。也許,這是自私的講法,但我想要擁有一個真正屬於我的生存價值,那個價值,就是透過不斷懷疑,而去作的記錄和呈現,保留下來的東西,才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東西。其他,例如親密的家人、知心的朋友,都不見得是成就。這樣的追求,正是我生命的意義的所在。」 雷驤說,他沒有其他的信仰。創作,正是他今生唯一的信仰。 前一篇文章 藝術家 許伯夷 行腳天下 創造財富幫助他人 下一篇文章 律師 文魯彬 歸化為台灣人 守護生態環境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