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吳嘉麗 阮愛惠 |2014.06.29 語音朗讀 529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吳嘉麗 圖/吳嘉麗提供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落腳淡大圖書館,由當時的婦女新知董事長陳宜倩(左)與淡大校長簽約。 圖/吳嘉麗提供雖然熱心社會事務,但吳嘉麗對教學研究本業一點都未輕忽。 圖/吳嘉麗提供吳嘉麗(左一)與幾位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老友聚會。 圖/吳嘉麗提供 在台灣的婦女運動史上,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基金會,自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以刊物、座談、活動的方式,喚起女性自覺,並以遊行抗議、遊說修法及推動女性參政,推行性別平權等各項體制改造,催生了「優生保健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法案,也與其他團體共同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民法親屬篇的修正」等案……,它是台灣婦女運動的先行部隊;它的發展進程,正是台灣婦運史的縮影。現今研究台灣婦女議題的後學,都一定會提及婦女新知對婦運的貢獻。 婦女新知是在戒嚴年代,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元貞為首的一群女性知識分子,以「婦女新知雜誌社」之名登記成立;幾位核心成員都出自人文及法律背景,唯一出身科技界的,就是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 擔任考試委員 關照考銓政策 一九七六年,吳嘉麗自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後,任教於淡江大學,因李元貞的帶動而投身婦女新知各項工作。自此,在化學專業之外,吳嘉麗行有餘力,長年關懷婦女問題,且延伸到性平教育議題的探究。後來她更在全國婦女團體的推舉下,於二○○二到二○○八年入閣擔任第十屆考試委員,從制度面關照國家的考銓政策。 隨著時代進展及不同的社會需求,其他婦團如晚晴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高雄/台北的婦女新知協會、主婦聯盟、女性學學會、女書店等亦分別受婦女新知的影響而紛紛成立。婦女新知歷經換血、交棒,現今仍以穩健的腳步,持續協助女性尋求自我成長及處理性別平等議題。 台灣婦女運動自一九八二年起至今,已有很大進展。雖然新的問題仍不斷發生,但對於走過三十年的婦運前輩而言,在交出可觀的成績單之後,已然完成階段性任務。 基金會史料資料庫 移交淡大 今年三月十七日,一套完整記錄了婦女新知創設至今所有留存下來的數位化史料──「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在吳嘉麗的促成下,移交給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作硬體設備的維護及管理。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考量資料庫的永續經營,另方面,也希望提高這套史料的能見度及識別度,讓更多使用者使用。 吳嘉麗指出,「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包含婦女新知出版的雜誌《婦女新知》以及《騷動》季刊,典藏內容涵蓋歷年倡議的婦女權益議題報導、評論、專題討論與運動記錄。她說:「這個資料庫是自二○○九年起,執行國科會的國家史料數位化計畫,以四年時間完成的。原本資料庫軟硬體均由婦女新知基金會管理,但考慮民間團體的人力及設備,為永續經營與保存,才移轉到淡大。」 三十年來,婦女新知走過的婦運足跡如散落的珍珠,這套資料庫的建置就像用線串起粒粒珍珠,成為一串耀眼亮麗的項鍊。吳嘉麗視這串珍珠項鍊為她生命中的至寶,因為這串項鍊連結了她和多位婦運戰友的情感及記憶,也襯映出她生命的豐美質感和面貌。吳嘉麗希望將這串珍珠鍊傳承給子孫,雖然對他們而言,這些資料已非「新知」,卻是他們溫故知新、鑑往知來的養分,也是他們對婦運前輩理解和致意的途徑。 赴美念書 進入自由開放社會 身為女性,吳嘉麗雖成長於保守的四○年代,但出國留學之前,她並未覺察太多性別差異的處境;對於家中只有男孩是依族譜命名、祭祖時奶奶上前磕頭的排序還在哥哥之後等現象,她當時也覺得天經地義。 中學時吳嘉麗各科成績都很好,當她決定念化學相關科系時,導師的建議是「男生念化工、女生念化學」;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吳嘉麗申請到獎學金赴美念書,一下子進入到自由開放的社會,彷彿眼前一亮。她說:「同學號召去聽彭明敏演講,校內也有反越戰的各種活動;全校助教為了爭取加薪而大罷工,這些都是我從未見識過的。後來台灣發生了釣魚台事件及退出聯合國;中國方面則有文化大革命及尼克森的乒乓外交,我視野大開,也開始關心成長的台灣社會!」 從生活話題 談到社會議題 一拿到博士學位,吳嘉麗和先生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回來台灣工作更有意義。她表示:「當年我的台大同學幾乎百分之百出國,再回來的很少;我是班上第一個回來的。」她的先生,前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當年和她有志一同,早她半年到淡江大學化工系任教。 半年後,吳嘉麗一到淡江化學系報到,先生就介紹她認識當時「激進」的婦運學者李元貞。她和這群朋友常聚會,形態類似小型讀書會,彼此做專業的交流。吳嘉麗說:「我的專業是植物化學,但我很難談嚴肅的化學研究,於是我就談家庭/廚房化學。我們從各種貼近生活的話題,慢慢談到社會議題;從自己出發,接著關心社會。」吳嘉麗被帶領著從婦女運動的角度切入,一步步開展她對社會、國家的關懷。她說:「我常說,我參與婦女團體的活動,好像是去呼吸新鮮空氣,跟我實驗室的氣氛完全不一樣!」 至今,吳嘉麗仍深覺化學專業之外的關懷和參與,讓她得到非常多滋養、成長與友誼。她鼓勵年輕人,不要只侷限在一個領域,嘗試多元接觸,為自己多開一扇窗。 認真教學 帶學生上山採植物 雖然熱心社會事務,但吳嘉麗對教學研究本業一點都未輕忽。她永遠充分準備,習慣在上課前五分鐘就進入教室;為了引起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她常拿新聞或廣告和學生探討其中的化學原理,讓學生覺得化學知識與生活相關、是有用的。吳嘉麗研究苔蘚植物的化學成分,過去每年都帶學生上山採植物,有時甚至跟學生一起睡通鋪。 更讓婦運同志津津樂道的是,吳嘉麗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滿,不但鰜鰈情深,而且一兒一女也都學有所成。先生曾憲政亦是婦女運動很重要的精神及經費贊助者。吳嘉麗說:「雖然我小時候從未自覺性別議題,但我一直受母親教誨的影響:『人要靠自己,不要想依賴別人』,我從未有過要找一張長期飯票的念頭,從來都告訴自己要自立自強。」 用半輩子努力推動「性別平等」的吳嘉麗說:「性別平等,其實就是基本人權,簡單地講,就是『尊重他人,尤其是身邊親密的人』,要站在他人立場看事情。」 帶領學者 成立女科技人學會 像吳嘉麗一樣,過去以科技背景參與婦運的女性很少,一方面是所學的隔閡,另方面也因科技女性在職場上幾乎難以分身。吳嘉麗在退休之前幾年,全力投入推動科技領域的性別議題,她接下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的主持,到今年七月,三年期間規畫了多項活動,不僅舉辦國內及國際的女科技人研討會,拍攝女科技人紀錄片,製作大型傑出女科技人海報巡展,還到各校座談、演講、或以工作坊形式討論科技領域的性別議題。除了鼓勵年輕學子、尤其是女性,選擇科技領域,也期望影響政策,提升改善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處境。 吳嘉麗指出,目前台灣的大專院校中,廣義科技領域的女生約占三分之一,但碩博士以上、乃至教授職級,女性人數一路下滑,更遑論管理階層或企業領導人了。孩子以及年輕女孩缺少典範可以學習,如果請他們說出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幾乎所有人都只說得出「居里夫人」。 團結力量 讓環境對女性更友善 二○一一年,吳嘉麗帶領了一些科技領域的女性學者,成立「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初期成員只有五十多位,其中教學單位占了百分之八十,二年多來,會員成長至一百五十餘位,也有男性和業界的會員,台灣英特爾公司更加入成為團體會員,她們希望透過團結的力量,互相合作,讓科技領域環境對女性更為友善。 學會平時以信件和女科技人電子報作為交流園地,每月寄出超過一萬兩千份。今年學會還特地為小朋友策畫、出版了女科技人生涯故事繪本《築夢飛翔,我的世界宇宙大》,介紹包括輸血醫學之母林媽利、泌尿科醫師張美玉、高科技主管劉麗雲等人,以及各行各業的女性成長故事,讓孩子看到這些不同世代、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阿姨、姐姐,如何突破性別限制,進入科技領域,自在地成就了自己。 退休後的吳嘉麗仍忙碌異常,但心境上卻十分輕鬆。現階段的工作,能把她畢生最相關的「女性」與「科技」兩大主題結合在一起,不亦快哉!對於「老之將至」的體能狀態,吳嘉麗十分安然地接受了。 前一篇文章 寶島歌王 文夏 以台語歌連結兩代台灣人共同記憶 下一篇文章 歌仔戲小生 陳亞蘭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4【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5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