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確幸」意味著,大家要的是一種很容易「知足常樂」的狀態,一種很滿足現狀的心願。
文/石詠琦
富蘭克林在大廳看到三個工人挑土,發明經典名言,時間就是金錢。意思是說, 明明給了三個工人同樣的時薪,結果大大不同。有人一小時挑了三斗,有人挑了十石,有人挑了比這兩人還多一倍。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體力不同,但是,富蘭克林認為,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給的時薪裡面沒有附帶條款,表明到底要挑多少才能給錢,所以,人們就依照這個小時工來記數, 時間到了就領錢。
一項任務交代給基層人員,比方說一個辦公室助理,你會發現,即使是小事,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A小姐拿起電話懶洋洋的說,張經理,下午要開會ㄜ。B小姐正襟危坐很認真的說,張經理,下午四點在五樓會議室開會,提醒您別忘了帶明年第一季預算報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當然在老闆支付薪水的時候不會細細考評,就算考評也精算不出哪種人必須多支付一點。甚至,也許B小姐雖然敬業,但是人長得不美,老闆還不太喜歡她呢!
如何把效率和績效掛鉤,多年來管理界發明很多種辦法。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員工會說,上面交代不明確,也不公平,重要有功勞的都沒有分給我做, 所以我乾脆就偷雞摸狗,日子反正也就這麼過了,又怎樣?這樣的人多麼?數字顯示,大概至少有一半是如此,除非自己就是老闆或投資人,否則多數人只要能拿到工作,漸漸就邁入「老油條」行列,把自己的輕鬆快樂擺在第一位,「效率」兩個字,能不提就不提。
到了中階職務,小頭頭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 就拿下屬開刀,每日三令五申,有的每天忙著「逢迎」不停,想盡法子「拍馬屁」。忙著人情往來,樂此不疲,視此為升官發財之道,捨我其誰。
高層如果沒效率,那就毀了。金山銀山也會演出帝國沉亡錄,這階段的效率不是任何人所能計算出來的,而是自由心證所衡量的「得失寸心知」。許多老闆認為自己當上老闆,自然沒必要庸庸碌碌,縱情四海而悠遊自得。企業走到這一步,領導者公私不分,事業也就岌岌可危。
曾幾何時,台灣非常樂意追求「小確幸」,這原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一篇散文的名稱。後來成為台灣社會追求的社會風尚和指標。「小確幸」意味著,大家要的是一種很容易「知足常樂」的狀態,一種很滿足現狀的心願。
翻開「Facebook」和「LINE」,上班族貼進去的生活享樂,基本上都是這些:今天發現了一個非常「贊」又「超」便宜的餐廳,一定要分享。到附近的一個很有陽光、很有意思的風景區,一定要分享。今天吃到一款網上流傳很有名的霜淇淋,一定要分享。今天讀到一段別人轉來的話,特別有意義,一定要分享。今天和家人一起去曬太陽,吃小吃,一定要分享。今天知道了一種能減肥和養生的新招,一定要分享。今天朋友過生日,開派對,去釣蝦,一定要分享。彷彿現在的上班族不再關心什麼世界大事,最好的生活就是感恩的、健康的、安定的日子。這,就是標準的「小確幸」,雖是小事,但也確實感到滿足和幸福。
回顧台灣四十年前,也是「家庭即工廠」,人人都投入生產的大軍。只要是能有一雙手的阿媽,在家裡都沒閒過。做一百個塑膠花可以賺幾毛美金,那就不得了。如果鄰居有人到國外留學寄了美金一百元回來,大家都羡慕的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