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身影】 曲歌繞梁:音樂家李叔同

文/荻宜 |2025.10.16
31觀看次
字級

文/荻宜

以書法、詩詞、畫畫、篆刻、戲劇及音樂揚名的李叔同,年輕時即受西方樂壇重視,與音樂家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同列名國際重要音樂家。

台灣音樂戲劇學者王沛綸,他編寫、介紹舉世音樂家的典籍《音樂辭典》、《音樂字典》中,如此介紹李叔同:「Lee shu-Tung李叔同。中國文藝家、作曲家,生於民前三十二年(1880)九月二十日,卒於民國三十一年(1924)九月四日。著有中文名歌五十曲及清涼歌曲兩種……」(註:出生與圓寂時間是依照當時習慣的舊曆記載。)

只要是華人,相信都忘不了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



以李叔同深厚的音樂素養及文學涵養,許多人認為,這首驪歌必是李叔同作詞譜曲,其實不然。

初到東京的李叔同,因日本音樂教育家犬童球溪的作品〈旅愁〉純樸、慈愛且悠揚的旋律而深深感動。而當他進入一九○七年初創的「東洋音樂學院」(東京音樂大學前身),接觸了更多西方音樂後,才發覺〈旅愁〉原曲來自美國著名歌謠〈夢見家和慈母〉(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是美國作曲家兼外科醫師約翰‧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譜寫的曲子。

這首帶著淡淡輕愁的歌曲,讓李叔同魂縈夢繫。一九一五年,他以相同的旋律寫下〈送別〉的歌詞,讓中國人傳唱了一世紀,猶餘音裊裊。清純的詞帶著感傷,卻又有幾分灑脫和對未來的期許。

長亭、古道、芳草、晚風、笛聲,這首〈送別〉帶著深濃的中國韻味,〈夢見家和慈母〉的旋律,則顯現出音樂無國界,詞曲絲絲入扣。李叔同以文學家的優雅文筆和音樂家的敏銳音感,使詞曲相融相洽,讓這首歌唱出了思念、感懷和淡淡的惆悵。

另一首適合老少共賞的〈憶兒時〉,作曲者是西洋音樂家威廉‧海斯(William S. Hays)。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

遊子傷飄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嗚,小川游魚,

曾把閒情託。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李叔同的詞,寫出了眾人的童年:老家的樹、茅草房與水川,純淨的鄉居,雞犬相聞、蟬鳴鳥叫,唱出少者的快樂歡躍,老者有感時光飛逝的悵然,讓人特別感動舒暢。

李叔同另有兩首自己作詞、譜曲的創作〈春遊〉、〈秋柳〉,輕快悠揚,亦值得讀唱。其中〈秋柳〉跳躍的旋律,卻難掩才子鬱愁善感,看著「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一般人會說「秋深了」,李叔同卻以景喻人,嘆「秋色老」。

李叔同幼年隨母念誦佛經,聽聞佛理,年少即知生死無常,後來領悟更多。〈秋柳〉最末段:「一思量一回頭不勝悲」。未出家的他寫下這九字,或是伏筆,已埋下出家之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