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 作品有觀點才有生命 杜晴惠 |2013.10.06 語音朗讀 22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海闊天空》上映七天,票房就已突破人民幣二億元,陳可辛和片中三位主角鄧超、佟大為和黃曉明一起慶賀。 圖/中新社今年五月,《海闊天空》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盛大全球首映禮,太座吳君如也攜愛女參加。 圖/中新社 去年十月,陳可辛在北京宣傳新書《自己的路》,年逾八十歲的父親陳銅民親自為兒子助陣。 圖/中新社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圖/中新社 香港導演陳可辛的作品,不管是黎明和張曼玉主演的《甜蜜蜜》,或是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類型截然不同,但總能席捲各地大小電影獎座。 日前他的最新作品《海闊天空—中國合夥人》雖在第五十屆金馬獎上僅在最佳男配角獎項上入圍,讓電影《一代宗師》(同為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作品)搶先成為「入圍大贏家」,但日前在大陸第二十二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陳可辛不僅擊退導演馮小剛和王家衛,榮獲最佳導演獎,同部片子還囊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兩個獎項。他激動地說,「第一次在內地獲得這麼專業、高規格的獎項,非常激動。」創始於一九八一年的金雞獎向來是中國電影的「專家獎」,因此,一部影片連獲三個獎項,還有過去的優秀戰績,外界稱陳可辛是兩岸三地的「大滿貫」導演。 不愛冒險 勇於表述 近日他對記者表示,自己正在籌備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劇本已完成,年內將在深圳開拍,原先他想找非職業演員來擔任主角,但考慮很久,還是決定啟用大明星,他幽默地說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愛冒險的人。 雖不愛冒險,但勇於在故事中表述自己的觀點,他和飾演王陽的佟大為到山西太原金逸影城,與上百位影迷暢談《海闊天空》電影故事時,陳可辛說:「過去十年間拍的片子都不是我的,只有這部才最像我。」藉由這部電影,他找回了自己的情懷,「片中鄧超飾演的孟曉駿角色,基本就是我的原型,他身上有我的烙印。」他還說,「電影就像人生,加入個人的觀點它才有生命,才會刻上自己的烙印。」 許多香港和台灣觀眾看過《海闊天空》電影,對於陳可辛詮釋的「中國夢」,其實抱持保留態度,但凡事總有曲折因果,他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說,他的野心原本是想拍屬於中國的《公民凱恩》。 這部一九四○年由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所拍攝的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又譯為《大國民》),從一九五二年開始,被英國電影學會評選為「最偉大的十部電影」榜首,也在美國電影學會一九九八年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名列榜首。電影講述報業大亨凱恩的奮鬥過程,他個性執著、貪婪、兇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陳可辛說,這部電影是透過一個人的命運,折射出大時代的激盪,這讓他感到興奮。 「凱恩的時代相當於美國改革開放,美國人由窮致富,一代梟雄白手成家,成就了第一代大亨。」在陳可辛看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就像美國二十世紀初的資本市場、香港一九七○年代的經濟起飛,但大陸目前的狀況,卻無法讓他將許多「檯面下」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這些故事驚心動魄,但官商勾結你怎麼拍?錢權交易你怎麼拍?」陳可辛說。 不再糾結 只願鼓勵 年輕人總是勇於揭發真相,陳可辛說,四十歲後他的內心有許多糾結,所以後來的《如果.愛》是《甜蜜蜜》的殘酷版,到了《投名狀》就更殘酷了,《武俠》又加進去罪與罰、父子關係。現在他五十歲了,終於了解自己其實解決不了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如也像大家都發的微博一樣給別人打打氣,也給自己打打氣。但問題是,你想回到二十年前的心境,你經歷了那麼多滄桑,被人捅了那麼多刀以後,你還回不回得去?拍《中國合夥人》我不是強迫自己溫暖,而是我真的願意回去,整個拍戲的過程中非常地順利,我自己也很感動。」 少時移民 醞釀夢想 電影拍攝過程中,他不斷自問,為何對這個陌生的時代這麼著迷?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我更像是在拍自己的青春時代。八十年代的大陸就像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那是香港經濟騰飛的時代,我感覺自己在和香港一起起飛。」 原來,陳可辛的父親陳銅民是泰國華僑,一九五○年代的反右運動迫使全家遷居香港,找到一份電影業的工作。那時香港百廢待興,經濟欣欣向榮,邵氏電影公司剛成立,嘉禾電影公司的創始人鄒文懷和陳可辛的父親一起在邵氏打工。年紀尚小的陳可辛經常在片場幫父親拿公事包,也當過免費童星。 七十年代初,全家遷回泰國,但陳可辛拒絕說泰文,在同學間顯得格格不入,他每周最大的盼望就是到唐人街買香港報紙、看好萊塢電影,他想著:「既然我回不去香港,也不願意留在泰國,那我就去當美國人吧!」 這也難怪陳可辛說每部電影必定存在自己的價值觀,《海闊天空》中的美國夢,其實正是他年少時在異地生活不適應所蘊釀出的微小夢想。 我知道自己並沒有變 在電影《海闊天空》中,三個創業夥伴跟隨著社會潮流一路奮鬥,他們常常問自己,「在時代的變換中,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而這個嚴肅的問題,其實也是陳可辛對自己的疑問。 他接受專訪時說,年輕時以為可以改變世界,到了中年,卻發現自己被世界改變。現在他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堅持自己」,他說,「你只要不改變自己,就算有些細節上,你真的是隨波逐流,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你自己知道其實你沒變,我覺得就可以了。」 如同他和相戀多年的太座吳君如,每隔一段時間,媒體總會回顧影壇夫妻檔,儘管有大大小小的緋聞,但總說他們是最持久不變的一對。「五六年級」的影迷對於吳君如在港片中的表現印象深刻,她常常扮演被消遣挖苦的角色,有「女版周星馳」的稱號,據香港傳媒報導,陳可辛的成功來自他的天分和勤奮努力,據說這個特質最吸引吳君如,讓她甘願當幕後支柱。 北京將成電影中心 看準內地市場,陳可辛自二○○五年開始進入中國大陸,陸媒說他下決定乾淨俐落,「工作室整體搬遷到北京,至於家和小孩,一步步來,也要轉移過去。」陳可辛對記者說,如果是搬家到上海,可能早幾年就下定決定了。但在陳可辛看來,北京才是內地電影真正的命脈所在,他相信北京將成為華語電影的中心,那時候所有重要導演、公司都會進駐。 「我現在基本上是兩邊跑,但重心在北京,北京的租金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所以不如乾脆搬過去。」陸媒說陳可辛是最後一個進軍內地拍戲的香港大導演,現在卻成為了第一個把工作室設在北京的導演,成為「北漂」族。 剛進入內地,陳可辛接連拍攝了《如果.愛》、《十月圍城》、《投名狀》……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連連得獎並不能保證他此後一帆風順。陳可辛說,這些電影都是商業大片的包裝、文藝電影的內涵,相當程度滿足了自我創作,但沒想到二○一一年的電影《武俠》,卻讓他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原本冀望以這部電影顛覆傳統武俠片的模式,在片中他還探討科學、人情和天理等哲學問題,但票房和口碑均慘敗不說,《武俠》首映當天,他的母親因癌症住院,而且在電影下片前就往生了。他說他在病床邊,一直不停的跟母親說票房很好,不用擔心。「有點像是《武俠》在垮的時候,我用了對我媽媽的哀傷,避開了《武俠》的失敗,當媽媽過世後,我又回來面對。」 等待內地市場成熟 雙重打擊讓他一度抑鬱寡歡,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幸好接拍《海闊天空》,才又重新燃起他的熱情。 現在陳可辛相信「票房」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在大趨勢還沒到之前一定要先熬住,把心態放低,他說,「只要不賠錢就行。我這麼多年一直沒怎麼賺錢,都是維持。」陸媒說,陳可辛花八年時間才等到香港中產階級形成,進入內地後目前也只能拍大片的他,正等待著內地市場的真正成熟。今年中小型規模投資的《泰囧》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大賣座,已經讓他看到了市場的希望。 小檔案 陳可辛,1962年11月28日生於香港,十二歲時隨著家人移民泰國,十八歲赴美研讀電影,二十一歲返回香港。 1986年,二十四歲的陳可辛為導演吳宇森擔任翻譯,協助拍攝《英雄無淚》而踏入電影圈;1991年他個人的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被香港導演協會選為最佳影片。 2005年,他預見中國市場潛力,以歌舞片《如果.愛》打進內地,這部影片在海內外共獲得二十九個獎項。2007年大陸與香港再次聯手,他導演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作品《投名狀》,找來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主演,在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大放異彩,奪得八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同年在第45屆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 2013年陳可辛執導的《海闊天空—中國合夥人》觀眾回響強烈,總票房接近人民幣五點五億元,打破其個人作品票房最高紀錄,並獲得第29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可謂名利雙收,陳可辛也因此片成為第一個來自香港的金雞獎最佳導演,也是華人電影圈第一個拿到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以及金雞獎大滿貫的導演。 成名之作 獲獎連連 《甜蜜蜜》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第2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 《如果‧愛》第4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第1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 第11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 第7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導演 《投名狀》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第4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海闊天空》第22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 前一篇文章 張躍 老師變總裁打造天空之城 下一篇文章 賈平凹鬼才作家 安身文學廟宇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湖筆傳承人】范玲英 用柔軟羊毫填平命運溝壑趙維晨 為機器人找到用武之地【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鶴 可批量複製是關鍵【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 作者其他文章【寫書人】 蔡詩芸 用漫畫記錄校園點滴【寫書人】 鄧惠文 緊握人生選擇權《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閱讀作家】張曼娟 自在做個溫柔氣派的大人《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 自己》【寫書人】 阮光民 書寫柑仔店的記憶 《用九柑仔店》院線片《北極上學趣》這樣的教育我們不要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方洪波 常保清明 未來趨勢看得更透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