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人】 阮光民 書寫柑仔店的記憶 《用九柑仔店》 杜晴惠 |2019.10.06 語音朗讀 391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筆下的神奇雜貨店,透過書信往返能為人解憂,台灣漫畫家阮光民的五集原創作品《用九柑仔店》,將雜貨店幻化成台灣最暖心的所在。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筆下的神奇雜貨店,透過書信往返能為人解憂,台灣漫畫家阮光民的五集原創作品《用九柑仔店》,將雜貨店幻化成台灣最暖心的所在。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筆下的神奇雜貨店,透過書信往返能為人解憂,台灣漫畫家阮光民的五集原創作品《用九柑仔店》,將雜貨店幻化成台灣最暖心的所在。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 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圖/阮光民繪、遠流出版提供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杜晴惠採訪報導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筆下的神奇雜貨店,透過書信往返能為人解憂,台灣漫畫家阮光民的五集原創作品《用九柑仔店》,將雜貨店幻化成台灣最暖心的所在。 以漫畫呈現的作品,文字也充滿溫度與味道。關於雜貨店,阮光民寫著:「為何房子是一磚一瓦的蓋,卻沒見過一磚一瓦的拆,因為情感和記憶超黏啊!」「為什麼店名不寫『用十』?「九」不會過滿,讓人覺得臭屁,『久』是品質保證。」 關於人生,他說:「只要眼睛有睜開,就沒有什麼度不過的。」「最有溫度的聚散,是一同吃飯。」「一個人會成功,絕對跟許多人有關,但是失敗,大多是自己造成的。」不多贅言,在漫畫故事行進中,簡短而精準的一句話表現出他對人生的觀察與體悟,也難怪被封為圖像小說家。 創作之路辛苦備嘗 《用九柑仔店》從二○一六年九月出版第一集,直到二○一九年八月才出版最終章,前後花了三年時間,這部作品不僅於二○一七年榮獲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也獲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的補助,在今年的暑假推出了同名戲劇。 這是阮光民第二次原創漫畫被改編成戲劇作品,二○一二年製作、二○一三年一月播出的《東華春理髮廳》早已為他打響名聲,畢竟,以台灣原創漫畫拍成電視劇的作品,屈指可數。在阮光民之前,僅有漫畫家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兩度拍成電影,一九八○年代拍成電視劇,算是台灣本土漫畫萌芽時期的先驅,之後有漫畫家敖幼祥的《烏龍院》,以及朱德庸的《醋溜族》、《澀女郎》系列。「真正開始創作,才知道走這樣的一條路,在台灣有多麼困難。」阮光民說。 過去幾十年來,日本動漫影響著台灣的年輕人,但阮光民一開始只是喜歡畫畫,畫布袋戲人偶、畫漫畫人物老夫子,連上課的課本都拿來當創作畫紙。國中畢業時,他選擇就讀斗六家商廣告設計科,他慶幸自己那時不只是畫漫畫,舉凡素描、印刷、排版等都對後來的創作有極大的幫助。 阮光民正式走進漫畫界,是從一九九七年進入前輩漫畫家賴有賢的工作室開始,但沒想到,當時漫畫助手薪水比他原本在雲林斗六做看板的薪水還要少。一年後,他榮獲長鴻新人獎,這個獎項成了他繼續創作漫畫的動力,之後每回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下去時,他就會剛好得獎,冥冥之中似乎有個力量推著他直到現在。 故事靈感來自童年 對於作品再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阮光民坦承「很喜歡這樣的感覺」。他說,畫漫畫的過程對漫畫家常常是孤軍奮戰,自己是導演也是演員,因此他相當期待能聚集不同專業的團隊,共同呈現。「看著拍攝過程,好像那群人就真的住在那,俊龍就在那,然後勇伯走過去,罵一下再走開。」阮光民說。 《用九柑仔店》的靈感來自童年回憶,「那些愈是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平凡小事,到後來都可能成為創作的養分。」至今阮光民仍記得那時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寬裕,他經常待在雲林阿公的柑仔店,等著在工廠上班的媽媽接他回家。那樣一間「什麼都賣」的雜貨店對他來說,簡直就像是魔法屋,肚子餓了,隨時可以開罐蘆筍汁,拿幾根麻花辮形狀的餅來吃,真是無比的幸福。他也難忘當時在店裡的人們,那種明明非血緣關係,但彼此卻十分親近,就算買東西忘了帶錢,也可以丟一句「記在牆壁」就拿走物品,也不管何時來還。 就像書中的主角俊龍,離家北上工作多年突然接到家鄉阿公病倒的消息,對於阿公的雜貨店,他只想著:「關掉也好,現在便利商店那麼多,遲早會被淘汰的。」但是廟公告訴他,「有些存在,是給人心安的。路燈不會因為沒有人就熄燈,總會有晚歸的人,如果看到店裡的燈還亮著,心裡多少會感到溫暖吧!」讓俊龍回憶起過往點滴,最後決定辭掉工作,回鄉重新開始。 阮光民在書中用短短幾行字為古早的雜貨店寫下定義——「有些人手頭緊,可以賒帳記牆壁,有些羅漢腳,孤單的人,可以在這找到人聊天。有些小孩放學後,可以在這等晚歸的父母,有些做臨時工的,在這公布欄找到工作……這家柑仔店,就跟這樣多的人,這麼多的生活產生了關係。」 整套《用九柑仔店》漫畫以黑白形式呈現,每一集故事開始前,貼心的提供八頁彩圖,加深故事人物的形象,然而,阮光民坦承自己更愛黑白灰階的傳統漫畫表現,「閱讀時沒有過多的彩色,讓人心情更加平靜舒適。」 前一篇文章 【愛書人手札】 記錄奮泳一生的族人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 下一篇文章 【書市隨筆】 探索紙本書的歷史 凱斯.休斯頓《書的大歷史》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書市隨筆《水豚工讀生》】不同身分 擔負不同任務【閱來悅愛《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自在演奏自己的人生【書頁微光《血汗AI》】人工智慧背後 被忽視的隱性勞工【圖文書《失物博物館》】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作者其他文章【寫書人】 蔡詩芸 用漫畫記錄校園點滴【寫書人】 鄧惠文 緊握人生選擇權《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閱讀作家】張曼娟 自在做個溫柔氣派的大人《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 自己》院線片《北極上學趣》這樣的教育我們不要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方洪波 常保清明 未來趨勢看得更透澈中國大陸智聯招聘CEO 郭盛 洞察趨勢 商業新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