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國用雙手與土地對話 周慧珠 |2013.10.05 語音朗讀 58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陶作坊的創辦人林榮國。 圖/林榮國提供陶製個人同心杯,手感溫潤又方便。圖/林榮國提供在二○一一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中,「Tea Party推廣」是展場上文創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稟持著「用設計將茶帶入生活」的精神,林榮國領軍的陶作坊,成功地推出多組「懷古不失時尚、實用可見藝術」的茶具器皿,而在此之前,二○一○年上海世博會,他也曾受邀主辦台灣館茶藝展樂在捏陶的林榮國。圖/林榮國提供樂在捏陶的林榮國。圖/林榮國提供樂在捏陶的林榮國。圖/林榮國提供岩礦一式易泡壺雙杯組,圓渾的器型、純樸岩礦本質,平添主客溫暖互動。圖/林榮國提供 在二○一一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中,「Tea Party推廣」是展場上文創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稟持著「用設計將茶帶入生活」的精神,林榮國領軍的陶作坊,成功地推出多組「懷古不失時尚、實用可見藝術」的茶具器皿,而在此之前,二○一○年上海世博會,他也曾受邀主辦台灣館茶藝展演。 從成立於一九八三年的一人工作室,林榮國親製第一把小壺開始,迄今三十年,陶作坊已成為茶器美學文創品牌,兩岸擁有五十餘家直營門市,默默推動著「工藝時尚」的初衷與堅持——既要實用,又要得到藝術的享受。 火與土因緣 親近陶瓷藝術,林榮國說:是機緣巧合。 幼時家境清寒的林榮國,父親是耐火磚工廠機工師傅,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土」。童年的遊戲是和鄰家小朋友玩「配土」,而最常玩的,就是用不同種類的土搓揉成堅硬的土球,然後大家蹲在地上互相撞擊土球,誰的土球不會破,誰就是贏家。 或許是兒時的「玩泥巴」記憶,上了大學主修工業設計的林榮國,看到「陶瓷」課程就覺得格外親切,政治大學教授李仁芳和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林磐聳,都是當時的學長,大家都有一股「藝術熱忱」;再加上國寶級老師吳讓農的鼓勵,「配釉藥、拉坯、一片一片的試、一窯一窯的燒,可說瘋狂的投入創作」,甚至常半夜才翻牆回宿舍,或在工廠就地小睡。 這期間,參加無數的競賽,也曾在陶瓷工廠工讀,心中開始思索著藝術與技術交融的可能。尤其因參與台灣第一座陶瓷博物館的籌備工作,遂對中外整個陶瓷發展的源流及產業,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同時,「將來一定要投入陶瓷領域」的意念日益堅定。 藝與匠融合 「芸芸眾生,很多人重視陶藝家,收集藝術品,這當中不缺林榮國一人。」他說,如何跳出純粹的「陶瓷藝術家」志向?如何藉著陶瓷等日常用品「提升大眾生活品味」?這樣思維的想法在林榮國心中逐漸成形。 適時恰逢台灣茶文化正蓬勃發展,因此選定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民生廣度的茶產業作為創作主題,並藉此思考器具的時代意義,走向實用陶藝創作的道路,希望藉此為「改善、豐富大眾生活」略盡一分心力。 茶與陶巧遇 一開始,他嘗試製作茶壺,當時宜興壺正夯,於是,開始做壺承、茶海、杯子,第一位客戶是九壺堂主人詹勳華,這位人稱「茶界哲人」、「壺界達人」的《宜興陶器圖譜》作者,他的專注與專業,讓林榮國如沐春風,得到極大的鼓勵。 於是,當陶遇上茶,藝術家林榮國從此成為更貼近生活的「藝術匠人」。 不負初心三十載 匠,充滿手感,貼近大眾,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藝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空口說的,心在哪裡?藝術就在哪裡。 一九八三年,林榮國起始於對社會的觀察、關心,以及「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須從鍋碗瓢盆做起」的「一點志氣」,創立「陶作坊」事業體,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陶的匠與藝追尋五感」就此成為他的生命主旋律。 三十年間,因為種種資源不足,從台北中正橋旁的日式老房子,搬回家,再搬離,前前後後搬了十次,期間歷經兩次幾乎毀滅性的水災,和無數次的經營困境。林榮國吃苦當吃補,把不足及困境當成「磨」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機會。 「做品牌,非常講求深度和定位。」林榮國不只是滿足於形、色的創新或變化,更希望試著以創新思維或產業的高度,來服務大家,「以茶為媒介,以人為主體」,透過器具與環境規畫、肢體語言,表達對生活對人或對茶的體會與認知。 實用與藝術 美,是感官的覺知與反映,所以,美的感覺因消費者而有不同,就如衣服的材料有棉麻絲綢,喜好者也有不同群落;林榮國認為,一個經營者對於產品的開發,必須觀察消費大眾的感覺差異性。 近年來,在老岩泥、陶樸、瓷清等材質創新,以及繁星、漱石、太湖遊、同心杯、品水罐……等系列設計,林榮國一心追求的是:具體表現出「以器引茶‧合器生好茶——就是喝什麼茶,搭配什麼壼,合器才能生好茶。」的藝匠心志,以及提升優質茶文化與生活的使命意識。 從「乾泡法」、「以器引茶 合器生好茶」,乃至「Tea Party」等概念,林榮國總是在「實用與藝術」之間「盡其在我」創造可能,或許就有「怎麼可能」的驚喜。 傳統與時尚混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便是泡一杯好茶也須如此觀照,林榮國希望透過「專業的人要服務不專業的人」這分心意,讓消費者在生活品質上有全方位的收獲。 執著地持續創作,抱持的是藝術追求的心態,作品卻必須是生活用具,林榮國說:「在大學時,看到國外的工業設計,如汽車、自行車等都那麼有型,我想,作陶也應該用『品牌創立』的態度對待。」 老岩泥、陶模、瓷清各有其文化底蘊,藉此人文思維,進行工業設計中的品牌聯想,以現代匠心詮釋古典,呈現品牌的個性。 呷茶配話,有閒來吃茶,茶文化就在民間生活中形成。 咖啡於何時、因何在台灣竄起、風行?以這樣一個例子來思考「茶」,這原本是中國人「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平常事」為何走了調子,被其他新興飲料淹沒了? 如何為茶端出一番新意?這是林榮國與工作團隊,近年來不斷摸索和探尋的課題。 林榮國要求工作夥伴,每一件作品都在藝術情懷與專業素養基礎上,真心對待,透過持續在茶器材質和設計上的創新,為不同的茶種釋放出最佳的茶韻與香氣;別具新意的茶器設計系列,在在展現為人、生活、器具三者間的對話,創造的無限可能。 「喝一口茶配茶食子,閒適清談的生活藝術是:如果只是口嚐,過舌或忘;再加上目覺,就易記憶;更再加上聞嗅、指撫茶器茶則……,則更是全體驗式的理解。」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李仁芳,如此詮釋林國榮的陶作坊「茶文化/茶生活」之經營。 文化與生活五感 藝術匠人林榮國一路走來,已然是五感敏銳的生活家。三十周年的Tea Party上,以現代舞劇演繹茶文化,包含茶藝、空間、視覺、產品、家具、織品、服裝、音樂、舞蹈、影片……各種元素,透過茶器媒介,自然且妙曼地帶出——茶在生活中如何引發主客之間的交流與感動。 身為經營者,林榮國期待自家的產品,如同知名歐洲瓷器品牌,具有家居的時尚擺飾水準,從餐廳走向客廳到起居室。林榮國說,「陶作坊」的英文名稱為「Lin's Ceramics Studio」,維持「Studio」(工作室)之名,因為對他來說,不論生產一只壼或上萬只壼,都應該用追求藝術的態度看待。 前一篇文章 游村平因酸甜苦辣人生才有滋味 下一篇文章 作家簡媜責任完了 人生至樂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愛書人手札 道藝交參 畫禪一如 ──林谷芳《諸相非相:畫禪二》慧開法師:生死自在愛書人手札 古調新彈 歌猶好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和平飲食 素食覺知同理心對萬物文.學.傳.燈 《現代文學》到《聯合文學》